【健康醫療網/林怡亭整理報導】
好發於老年人的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因為沒有特殊的症狀,所以較不容易發現,惟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心悸、心跳不規律、呼吸急促等現象,成大醫院內科心臟血管科主任李貽恒教授表示,民眾可自行量測脈搏,檢視心跳是否有過快、過慢或漏拍的情形,一旦出現異常現象,應諮詢專科醫師診斷是否為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患者因心房跳動速度太快,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心臟功能衰竭。此外,也因為心臟未能有效的收縮,無法完全排空,容易造成血液蓄積形成血栓,一旦血栓留滯在心臟中,就可能造成全身性的栓塞,甚至引發腦中風。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率至少高出常人五倍,若患者年紀較大,又伴隨其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共病,中風機率更是倍增。
除了治療心房顫動外,患者當務之急就是預防中風。臨床上會先評估患者中風的機率,再給予適當的抗凝血藥物,李貽恒指出,使用傳統的抗凝血藥物,容易與食物、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患者需定期回診抽血檢測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 Ratio,國際標準凝血時間比),以確保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避免過量造成全身性出血,或劑量不足無預防效果,因此患者在用藥上需十分謹慎。
李貽恒也提醒,患者在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時,若有刷牙出血、糞便潛血、皮膚瘀青等異常出血現象,都該及時向醫師反映。相較傳統藥物使用上的限制與不便,目前已研發多種的新型抗凝血藥物,新型藥物作用清楚、可掌握劑量與療效,不容易與食物、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也不需監測INR,在預防中風的效果較傳統藥物佳,且全身性出血的風險也較低,台灣目前僅有一種新型抗凝血藥物獲衛生署許可在台上市,使用於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
為了避免中風對個人健康及家庭造成遺憾,李貽恒呼籲,患者平時就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子。一旦出現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等中風徵兆,都該盡速就醫,切勿自行在家處理而延遲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