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用藥停看聽

油膏與膏藥製作不同 須注意過敏反應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中藥油膏與膏藥製作方法不同。三軍總醫院中醫部醫師林高士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過去傳統膏藥含有鉛丹,較硬;而油膏是單純以藥材與油脂煎熬、使用油及蠟來調劑,較柔軟滑潤,滲出液不多的傷口較適合,然而仍需注意個別患者接觸油膏後可能的過敏反應。

林高士解釋,傳統上所謂「膏藥」是使用若干藥物浸於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後放入黃丹再煎製,看起來如黑色樹脂,稱為藥肉;也有不經煎熬,直接搗爛成膏,攤在紙或布上,古代稱為硬膏、薄貼。

至於「油膏」則不同,只以油脂、蠟等調劑,不放入鉛丹,因而較軟,近代多已用於代替膏藥。油膏在近代研究愈來愈多。有些傳統外用散劑可以做成油膏,用於治療「褥瘡」。

國內曾有醫學中心中醫部以實證研究設立對照組的態度,以統計方法,提出以西醫原有照護加入中藥外用方劑治療,有效提高成果也登上國際醫學期刊,擺脫中醫外用方劑無效的迷思。

部分中藥外用方可做成油膏或是散劑,臨床試驗藥材經過基原鑑定,研磨成細粉狀,均勻混和,並接受珈瑪射線無菌處理,如此有助避免汙染。

常有民眾以中藥煮水後洗滌身體改善皮膚問題,林高士醫師指出,這類的洗滌方法只要使用適當的藥材組合洗滌,有助改善皮膚搔癢、滲出,脫屑等問題。在體表以中藥煎湯反覆洗者稱為淋洗,先以藥液蒸氣蒸傷處,待藥汁溫後洗則稱薰洗。

林高士表示,部分民眾因皮膚搔癢不已而搔抓,抓後傷口常又有水液,此時中醫常建議以苦參、地膚子、蒼朮、茯苓等藥煮水浸泡。這類中藥煮水外擦、洗滌時,有一定的抗發炎作用。傳統中醫的洗滌主要以藥物煎煮後的湯汁加以沖洗或浸泡,目的是藉由外洗的方法,達到去除皮膚溼熱或改善發炎效益,常用藥物除了地膚子、白蘚皮、土茯苓、蛇床子,還有苦參根、黃柏、百部、蒼朮等。

不過,醫師提醒,不同患者體質都不同,有些人使用洗滌法後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對於皮膚問題,有些清熱去濕,中藥可外供用沖洗、浸泡或濕敷,但若誤用或不了解藥性,仍可能引發不良反應。

此外,皮膚發癢也可能與洗滌過度有關,醫師指出,部分民眾每天反覆以熱水搓洗好幾次,如此也會使皮脂腺分泌異常。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褥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