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把食品安全列為施政重點,喊出「十倍檢驗」口號,但實際上,各單位預算早已分配確定,在缺人、缺錢狀態下,十倍檢驗根本是「硬撐」出來的表象,且首度檢驗就在學校營養午餐蔬菜驗出農藥,好大喜功卻立刻破功。
農委會、教育部、衛福部8月3日與公民團體進行食安溝通及資訊交流會議,當天會對外宣布,未來學校午餐供應食材食材和供應商,由農委會負責把關。結果開學第一周,9月1日就驗出學校午餐中小朋友吃的莧菜有農藥殘留,且菜來自農委會掛保證的產銷班,試問農委會該如何負全責?
9月1日開學日,農委會、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教育局帶了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到學校去抽驗,抽的還是農委會鼓勵、推薦的桃園蔬菜產銷班。這次抽驗不但公開發布新聞稿,還讓媒體拍照,結果擋驗後卻遲未公布檢驗結果,原來原因是驗出不得使用在莧菜上的農藥。
為了撐出「十倍檢驗」的政策,政府喊出年底前全台學校午餐要抽驗1000件,但各政府機關預算早已確定,且可以到田間源頭抽驗的工作人員就一批人,地方農業機關要應付颱風災損、產銷調節、動保業務,中央的十倍檢驗採取「配額制」,地方真的能做到嗎?
農政單位多年來採取源頭管理田間抽驗,現在改到學校抽驗食材,不只本末倒置且事倍功半。農委會要做的是,針對農藥管理、標章制度通盤檢討,盡速讓人員、經費到位,只求快速、立竿見影的政策,不僅不能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也證實很快踢到鐵板。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