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
身體70%是水份組成,但是因為氣溫、運動、代謝等作用,必須不斷補充水份,但是現在飲料種類非常多,包含茶、咖啡、果汁、汽水等,但白開水還是最好的水份來源,不會額外增加負擔,若是身體重度缺乏水份,可能導致皮膚暗沉、意識不清、血液濃稠,增加結石發生,可能產生不可逆傷害。
水份大量流失補充電解質
水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但是隨著臟器運作、代謝、與皮膚蒸發等因素,身體含水量會逐漸下降,也會跟著帶走納與鉀等元素,有可能讓身體運作異常,例如肌肉收縮,尤其在大量流失體內液體時,短時間內瞬間補充水份,會瞬間稀釋微量元素數量,因此大量運動後,可以在飲水添加少許鹽,補充所需電解質元素。
缺乏水份降低生理機能
當身體水份不足時,大腦會發出警示訊號「口渴」,提醒必須補充水份,若是忽視讓液體持續減少,血液的濃稠度就會增加,讓血液循環開始變差,不但心臟負擔增加外,氧氣與營養的輸送效能也會下降,各臟器的工作效能也會減少,因此會出現皮膚不飽滿、精神無法集中、頭暈、甚至頭頭等症狀。
降低結石發生
水份除了維持生理機能外,也是身體代謝重要角色,腎臟會過濾身體的廢棄物質,藉由尿液排出體外,但是身體水份不足時,尿液濃度會非常高,尿量也會跟著減少,很容易在泌尿系統產生結石,尤以腎結石最為常見,所以許多醫事人員都建議,必須適時補充水份與排尿,才能降低這種結石發生。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江柏欣表示,粗略的計算個人所需水份,約是體重乘30單位CC,體重60公斤的健康民眾,每天約需要攝取1800CC,但是腎臟病患者水份代謝率較差,心臟衰竭患者則必須維持穩定血液量,都不能任意大口喝水,最好經過醫療人員評估,計算出最合適的水份攝取量。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