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吳仁麟】
基於以下的數字與現象,一種新的飲食道德觀正在全球漫延:
˙牛放出的屁比汽車所排出的廢氣對地球環境的傷害更大。
˙地球上有一半的抗生素是用在畜牧動物身上而不是人身上。
˙195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但肉類消耗量卻增加了5倍。
這些事實再映射到心血管疾病比率的升高和能源危機等現狀,於是造就了一股飲食觀念潮流。從表面上看來,這股潮流像是素食主張加上環保意識,但從紋理結構看來,卻是一種反省和追求永續的新思維。
人類飲食習慣的發展史幾乎就等於是疾病的演進史,西方飲食習慣的全球化,讓世人開始迷戀肉類奶類和精煉加工過的米麵麥粉,於是造就了肥胖高血壓與一系列的文明病。
然後,美國政府開始推動「天天5蔬果」的運動以搶救國民健康,並引起全球響應。
但是鮮為人知的內情是,這項運動的背後是美國農產業想要擴張全球市場的意圖,鼓勵世人多吃蔬果,就能加速消耗美國農產品,但這並不代表著肉類消耗量的減少,反而造成了人們的胃口變大和食物消耗量的增加以及健康的惡化。
於是,人類和地球的健康同步持續惡化,對食物的貪念賠上了國民健康,為了供應更多的食物而不斷地浪費地球上的能源,也進而引發了更多環保危機。
地球上每年宰殺了超過100億隻的牛羊豬雞,把這些被人類吃進肚子裡的動物頭尾相接的排列起來,長度足足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間來回5次。
而在全球貿易的推波助瀾下,農產魚貨搭飛機飛過千萬哩銷往全世界,這運送過程中也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包裝材料(如保麗龍)的污染。
歷經長時間的反省累積之後,集結素食與樂活觀念的飲食主張正積極地在全球被推廣著,這項主張強調三個大原則:
一、盡可能吃在地:所吃的食物運送距離不應超過100英哩,最好是來自住家附近,新鮮又節能環保。
二、盡可能吃素:少吃肉是自愛也是一種慈悲,肉商為了謀利總是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和荷爾蒙來注射動物,這些肉吃進肚子裡讓人難安心,所以能不吃肉就不吃肉。
三、盡可能吃少些:減輕身體和地球的負擔也減少疾病風險。
表面上看來,飲食觀念像是人類對於自身和地球環境的反省,但某種程度也展現了一個社會的人文品味。那麼,什麼是屬於台灣人自己的飲食觀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