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關於疫苗的謠言 聽生醫碩士帶你一一破解
「疫苗會引起自閉症?多合一疫苗對嬰兒不好?」
「有性行為後,就別打子宮頸疫苗了?」
「去年打過流感疫苗,今年就不用打了?」
生物醫學工程師-理科太太提醒大家,聽信以上疫苗謠言,可能破壞人類群體免疫力。
前英國醫生前英國醫生Andrew Wakefield,曾撰寫欺詐性的研究報告,稱3合1含有麻疹的疫苗與自閉症有關係,並發表在相當有權威性的期刊上,即使文章馬上被下架,還是造成大多數人的恐慌,許多人誤信該謠言,不願意帶自己的孩子去施打3合1的麻疹疫苗。
科學家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去研究疫苗,發現有些沒打麻疹疫苗的孩子去了加州迪士尼,造成麻疹疫情的大爆發。另外還發現,大部分因為流感死亡的孩子,幾乎是沒有施打疫苗的。理科太太提醒大家,打疫苗是為了整體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續,是為了身邊每個人,而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下列列出九個讓理科太太不吐不快的疫苗謠言。
1.為什麼要打疫苗?
許多預防疫苗的疾病並未在世界上消失,不施打還是有機會感染到,若你的死因是因為你拒打疫苗,只能說是天擇了。施打疫苗不只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整體人類的健康。
2.施打疫苗有副作用嗎?
疫苗就像藥一樣會有副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遠小於死亡、殘疾或人類滅絕。
3.疫苗中含有汞嗎?
某些疫苗確實是含有有機汞化合物當作防腐劑,但是它是在人體能承受的範圍內,若是擔心重金屬的話,應該少吃深海魚類,而不是不打疫苗。
4.疫苗會引發自閉症?
這是前英國醫師Andrew Wakefield提出的謠言,請勿盡信。
5.子宮頸疫苗的相關問題
「子宮頸疫苗會有很大的副作用,該讓孩子施打嗎?」「我已經超過26歲了,還需要打嗎?」
為什麼要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某幾種型可能誘發女性容易得到子宮頸癌。HPV的疫苗是非活性的疫苗,裡面並沒有活的病毒,風險及副作用較低。
若超過26歲的女性應該要打嗎?
男性因沒有子宮頸,就算本身帶病原也沒人知道,假設已婚或你是單一的性伴侶,也無法控制男性不去找其他的性伴侶;假設另一半出軌染該病毒,他並不會有事,但其女性伴侶感染的機率極高。因此,建議有性行為又超過26歲的女性施打疫苗,並且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6.嬰兒注射多種疫苗是否會有交互作用
3合1、5合1等疫苗是為了節省社會成本,當醫師花太多時間在某位病人身上,其他病人將失去醫師寶貴的時間。
7.疫苗不一定有效?
打了流感疫苗確實還是會感冒,卻可以讓發病的時間縮短。打疫苗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身邊免疫力低弱的人。
8.流感需要年年施打嗎?
病毒突變非常快,每年流行的款式略有不同,因此還是建議每年施打。
9.有些人不可以打疫苗?
不能打疫苗的人數相當少,若不敢確定,可先詢問醫師。
理科太太提醒大家,關於不可以施打的疫苗千萬不要在謠傳了,1980年,天花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別因為有人以訛傳訛,讓可以杜絕的疾病再次擴散給大家。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把走上癌細胞道路的細胞送進體內:為何基因編輯可能是把雙面刃?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造就女人比男人複雜的原因:為何男性X染色體基因量只有女性的一半?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洗碗精能拿來當洗手乳使用嗎?專家指出這樣做的下場恐害慘你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春季引發肝火旺,需注重養肝和情緒調節!透過精油釋壓,有助於疏鬱通陽、氣血暢通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