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條毛巾擦到天荒地老?用半年的毛巾你知道有多髒嗎?
對一般家庭而言,一條毛巾用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是很平常的事,但毛巾每天都與肌膚接觸,若是不乾淨會嚴重影響健康。生命時報訪問醫師和專家,教導正確的毛巾使用和消毒方法。
●毛巾上寄生多少細菌?
北京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把新的毛巾、用3個月和用6個月的毛巾進行細菌培養,發現新毛巾每平方公分約有100個細菌;用3個月的毛巾約有1萬個;而用6個月的毛巾可拿到百萬個以上。
●毛巾上主要有哪些細菌?
1.金黃色葡萄球菌:
這種細菌會引起切口、創傷的局部化膿性感染,也可能引起肺炎、敗血症等疾病。
2.大腸桿菌:
易引發嬰兒嚴重腹瀉和敗血症。
3.白色念珠菌:
在人體免疫系統較弱時,會入侵細胞引發疾病。
●為何毛巾如此能藏污納垢?
1.毛巾的棉纖維是管狀結構,含有中空胞腔,會儲存水分,潮濕是細菌喜愛寄生的環境。
2.毛巾常是放在溫暖潮濕的浴室裡,不夠通風、缺乏陽光照射,是細菌滋生的溫床。
3.人體皮膚上的油脂、灰塵、皮屑等會堆積在毛巾上,若缺乏定期清洗或更換,就會讓細菌大量繁殖。
4.家庭成員若共用一條毛巾,容易導致交叉感染。
●毛巾怎麼使用才正確?
1.讓毛巾乾燥
盡量養成毛巾乾用的習慣,若弄濕了要晾乾。
2.一人一條
避免多人共用一條毛巾,尤其兒童免疫力較弱,毛巾容易成為感染媒介之一,成人和小孩更不能共用。
3.定期更換
最好3個月汰換一次毛巾。
4.勤洗勤曬
定期為毛巾清洗和消毒。可用沸水煮5分鐘,或是用中性清潔劑消毒,能保持毛巾柔軟性。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把走上癌細胞道路的細胞送進體內:為何基因編輯可能是把雙面刃?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造就女人比男人複雜的原因:為何男性X染色體基因量只有女性的一半?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洗碗精能拿來當洗手乳使用嗎?專家指出這樣做的下場恐害慘你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春季引發肝火旺,需注重養肝和情緒調節!透過精油釋壓,有助於疏鬱通陽、氣血暢通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