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電報導,阿拉斯加外海捕撈到的野生鮭魚可能也被「絛蟲」感染,聯邦疾病防治防中心(CDC)「新興傳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觀察在阿拉斯加外海捕獲的野生粉紅鮭,發現寄生蟲的幼蟲,經過基因定序確定是日本海裂頭絛蟲(Japanese broad tapeworm)。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堃說,日本海裂頭絛蟲多發現在日本、俄羅斯等地,北美應該是首次發現有日本海裂頭絛蟲,呼籲民眾到世界各國盡量減少吃生食,若是真的要吃,建議返國後,大約1個月左右可到感染科做檢查。
范家堃表示,寄生在魚類身上的多為日本海裂頭絛蟲的幼蟲,最長僅有0.2公分,肉眼也很難觀察,日本海裂頭絛蟲一旦吃下肚,最長可以在腸道內長到10公尺,最短也有2公尺,該寄生蟲會破壞消化道吸收、堵塞腸道,最喜歡吸取人體內的營養素B12。
范家堃表示,人體內中的B12是主要造血的來源,日本海裂頭絛蟲若長期寄生在體內,也會影響到人體造血,引發貧血症狀。
范家堃表示,日本海裂頭絛蟲有位兄弟叫做「廣頭裂頭絛蟲」多發現在北歐、挪威、芬蘭、丹麥等地,一樣會寄生在魚類當中,台灣人愛吃進口魚種,當心也會把寄生蟲吃下肚,同樣的廣頭裂頭絛蟲也會影響消化道等反應。
台灣曾在2007年發現過1名30歲的工程師,嗜吃生魚片,排便時發現有白色條狀物,自行從肛門拉出,沒想到愈拉愈長,一度斷掉,緊急就診,醫師再協助拉出長達2公尺的廣頭裂頭絛蟲。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曾在去年發現一位32歲的輕熟女接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意外發現有長達46公分的廣節裂頭絛蟲。
范家堃說,寄生蟲在體內幾乎是無聲無息,多數如這名工程師一般,排便時發現有「節片」,以日本海裂頭絛蟲為例,其聲發層會不斷製造節片,一條成蟲大約有3000到5000多的節片,包含成熟節片以及不成熟節片,還有充斥著卵的受孕結片。
范家堃也再次呼籲民眾減少攝食生食,食物最好煮熟再吃,否則寄生蟲會悄悄寄生在體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