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開車族都有這樣的習慣:里程數或時間到了,就算車輛沒有太大問題,也會進場做例行保養,才不會讓車輛的小毛病累積成大問題,也能讓愛車健健康康上路。
人的身體也是一樣,時間到了,就應該要進行定期檢查,才能及早揪出小毛病。然而,卻不是人人都能意識到健康檢查的重要,很多人沒有疾病症狀,就覺得自己一定很健康,而忽略了定期健康檢查。此外,面對琳琅滿目的健檢項目,又該如何選擇呢?
健保給付項目 可做基本參考
事實上,我國政府針對40歲以上大齡民眾,提供免費成人健檢服務,只要符合年齡條件都可接受檢查。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政府提供的健檢項目,40歲以上、未滿65歲、3年即有一次免費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都有一次免費健檢。檢測項目包括身高、體重,以及尿液檢查、血液檢查等。
此外,自2010年起擴大提供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的「四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婦女,每年一次免費的子宮頸抹片檢查;45至70歲以上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另有50歲以上,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的大腸癌篩檢,以及針對30歲以上的吸菸、檳榔族,進行口腔癌篩檢。
入門款都不做 慢性病已上身
由於政府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只能算是基本入門款,例如量血壓,並抽血檢測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肝功能及尿蛋白等指數。僅管如此,仍有不少民眾自覺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就以為身體健康,連這些基本的健檢都不願意做。在門診中,康宏銘就見過很多患者,有症狀才來就醫時,早已慢性病上身了。
「在家醫科有不少從泌尿科轉介過來的病患,其中有一半是因為包皮反覆發炎,很難治好,檢查之後才發現血糖值太高,已罹患糖尿病。」康宏銘建議,民眾千萬不可存僥倖心態,以為身體沒有症狀,就是處於健康狀態。
加做進階健檢 觀察更精細
健檢是預防醫學,目的是定期掌握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有異常,可以進行追蹤或治療。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必正說,健保補助的健檢項目皆屬基礎生化檢驗,民眾若不放心,也可以自費加作其他檢測項目。
例如健保給付「四癌篩檢」之一的糞便潛血反應,只能檢測出大便是否出血,但無法直接判斷是否有問題,此時就必須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直接看到大腸是否有腫瘤。
此外,像是腸胃道癌症,或是肺癌、肝癌等,也無法透過基礎健檢就可在早期檢測出來。因此,在政府提供的免費健檢項目之外,民眾也可以自費加選其他檢查項目,讓例行健檢更為周全。
考量家族史 選擇加做項目
張必正表示,自費健檢項目,不妨考量自身年齡、生活型態、疾病家族史等因素,例如飲食較油膩又有大腸癌家族史者,就應在糞便潛血檢查之外,加做大腸鏡檢查;而若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在政府補助的乳房X光攝影之外,可自費加做乳房超音波攝影。
「很多病人總是洗腦自己很健康。」張必正提醒,40歲以上民眾就應該定期健檢,尤其是許多癌症,在早期健檢中發現,會比等到有症狀出現之後,更容易處理,民眾切莫存有僥倖心態,以為沒有症狀就不需要健康檢查。
■建立長期醫病關係
搞懂健檢內容 家庭醫師能幫你
不少國人喜歡「逛醫院」,到處諮詢不同醫師的意見。張必正表示,若檢查結果發現有一些潛在的癌病,為了避免誤診,不妨多做一些相關檢查,提高確診率,也可以尋求另外一位專科醫師的意見。
而台灣的家庭醫師制度還不若歐美健全,張必正也認為,民眾若能與家醫科醫師建立起長期的醫病關係,在一家診所中有完整病歷,不但在健檢前可以諮詢家庭醫師的意見,挑選適合的健檢項目,也能在檢查報告出爐後,對照自身病史,給予醫療建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