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記者黃煌權/報導,諮詢/嘉義長庚醫院傷口照顧中心黃維超醫師、傷口護理師蔡馥如、護理師黃郁玲】
一般人遇到小傷口,多半就在家塗抹藥水。如何判斷傷口要不要就醫?
一般意外形成的傷口,多屬急性傷口,如擦傷、挫傷、切割傷、撕裂傷等外傷,急性傷口有些人選擇在家抹藥水或藥膏,傷口不論大小,若沒細菌感染,或沒有糖尿病、血管阻塞等問題者,多半可以自行癒合。但是有些狀況,醫師會強烈建議就醫。
下面情況 一定要就醫
1.受傷時,身體有疾病,如糖尿病、免疫不全或吃類固醇。
2.大量流血或看到皮下組織暴露。
3.嚴重接觸汙染物。
4.自我照顧傷口時,如傷口滲液量多、有異味、傷口周圍皮膚有紅腫熱痛、過了一星期傷口癒合仍無進展、持續發燒等。
已有傷口 別去游泳池
已經有傷口,最好不要去細菌量高的泳池、三溫暖或碰到海水,讓傷口泡在汙染的水中。因為細菌經由傷口進入皮下組織,容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有些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或肝炎者,會造成壞死性肌膜炎。
碰水過後 請檢查傷口
若可能碰到水,如洗澡,或淋到雨水,最好把傷口蓋上防水人工敷料,碰水後一定要每天檢查傷口,看看是否出現紅腫、熱痛、發炎症狀。
癒合三階段 缺一不可
皮膚是身體抵禦異物入侵的前鋒部隊,可以阻絕水、微生物侵入人體,一旦皮膚遭受外傷或手術刀切割,使組織受損,就稱為傷口。
DIY傷口就是要靠自我的能力讓傷口自動癒合,其實不管是自我照顧或求助醫療照顧,癒合的能力都是發自患者本身,癒合就像一曲精心設計的交響樂曲,錯縱複雜卻又井然有序,過程依序為發炎症期、增生期及再塑期,3個階段對癒合同等重要。
要不要DIY 謹慎評估
有些傷口如果感染發生、增生不足或再塑不良,就會變成問題傷口。
不管傷口DIY或就醫處理,需考慮身體狀況、評估自我照顧能力及預測傷口造成的風險,並以癒合完全為最大考量,才不至讓小傷口發展成嚴重疾病。
※延伸閱讀》
‧小傷口復原/貼上人工皮 換藥不再哇哇叫
‧小傷口復原/人工皮取代紗布 食鹽水代替優碘
‧小傷口復原/該縫就要縫 不能光靠三秒膠
‧小傷口復原/傷口變奏曲 縫合照顧好 可避免蟹足腫
‧小傷口復原/縫合不留痕 要找整形外科?
‧小傷口復原/臉部傷口 縫線細 針較軟
‧小傷口復原/吃醬油無大礙 太陽少曬點
‧小傷口復原/糖尿病患、傷口感染 速就醫莫輕心
‧小傷口復原/「犁田」擦傷 DIY要注意
‧小傷口復原/阿嬤的彩色藥水 讓傷口更受傷
【2010/08/15 元氣周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