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萬人健保卡註記安寧意願 1.8萬人預立醫療決定
台灣通過安寧緩和條例已經滿20年,截至今年10月底為止已經有72.5萬人在健保卡註記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衛生福利部今頒獎給自去年7月至今年6月間註記件數達一定門檻的28家各級醫院。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現在癌症病人已有超過六成都曾接受安寧,接受安寧照護總人數去年底已達到5萬7000多人。
今年被表揚的有期間達1000件以上的15家醫學中心、達500件以上之11家區域醫院、達300件以上之2家地區醫院,總計28家。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安寧中心資深主治醫師蘇文浩表示,台灣社會忌諱談死,早期推廣阻力不小,但是後來經過越來越多的推廣,民眾逐漸能夠接受。
蘇文浩表示,在台灣,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元素,都要從家人開始談安寧。要幫助病人及其家屬想清楚、願意接受,都要經過醫師、護理師、社工等安寧團隊人員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去關懷晤談,有時候就在安寧病房,有時候是團隊進到病人所在的病房。
蘇文浩表示,近幾年年輕人對安寧的接受度已經明顯提高;至於年長者、癌症末期、遭逢病情惡化事件、病情不穩反覆就醫者,則一直都是比較願意討論安寧的族群。
石崇良表示,現在安寧照護有四種模式,居家安寧、社區安寧、醫院安寧共照、醫院安寧,都將逐步擴大。目前居家安寧是最符合民眾期待的,畢竟多數病人還是希望在家裡終老,這部分還需要更努力克服設施、設備、醫療可近性等問題,
石崇良表示,接受安寧照護人數,去年底已達到5萬7000多人,相較102年已增加超過兩倍,未來還要繼續努力推動病人自主權立法當中非癌的病人也能更多接受安寧,包括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永久植物人、嚴重失智、公告之幾類罕見疾病。
石崇良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去年1月6日施行,是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之專法,將個人自主權延伸至決策能力喪失之後,個人可以事先決定選擇或拒絕各式醫療照護,降低病人與家屬、醫療團隊之間不必要的衝突。目前全國計有182家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服務,並已累積超過1.8萬民眾完成「預立醫療決定」健保卡註記。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了把病人救回來...醫連夢裡都在問,到底哪裡沒注意到?病人:我都有看見你陪著我
一輩子都被責任追著跑....一個精神科醫師罹帕金森氏症告白:生病12年,我才真正「活著」
英國女寶寶天生小腿沒脛骨....小腿被切除6個月後,終於站起來了
「我絕對不會變成這樣」?遺物整理師:每個垃圾屋背後那些說不出口的苦衷
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 王建煊夫婦蓋天使居,盼給獨居老人終身居所
為什麼VIP病人往往無法善終?柯文哲用5個臨床故事告訴你:他們不缺錢,卻經常死於...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他在手術檯上,連心臟都沒有,這16天也叫做活著嗎?」全球首例無心人,衝擊柯文哲生死觀
歷經低潮,曾寶儀花十年才懂的人生醒悟: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我們都沒有老過」…初老6現象,認識它、面對它、提防它!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人類的生命力比你想像的還要堅強 台大醫施景中分享7個生命的奇蹟故事
現在改變還來得及…日本安寧醫生的《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你也正在做?
《華盛頓郵報》評選十大奢侈品,再多錢也買不到!你擁有幾樣?
送走癌母痛不欲生!周丹薇轉念投身琉璃、攻碩士,活出最自在又無憾的自己
花20年從「地才」變天后!蔡依林40歲的人生啟示:用一輩子演示「不滿足」的精神
「生日快樂,雖然無法見面…」她翻出亡父遺留筆記 曝感人內幕
居家安寧占比降三成 想要在宅善終原來這樣難
歷經前夫家暴、離婚...賈靜雯用眼淚換來的「幸福哲學」:懂得轉身,傷與愛都是遇見美好的道路
為何越追求快樂,人生越沉重?丁寧用一趟10天旅程看透人生,「我不怕鳥事折磨我,因為我不當它是鳥事!」
漸凍人胡庭碩給媽媽的一封信:下輩子,不要再當妳兒子!
照顧中風母親20年,吳若權體諒缺席的手足:他們不是不愛父母,只是沒辦法處理心中巨大的悲傷
安樂死到底該不該合法化?「理想的死亡」有解答嗎
一位血腫科醫師省思:病人常執著於還可以活多久,不如積極去做未圓的心願
「如果知道自己可以安樂死該有多好」 安樂死可以是種預防手段嗎?
50歲人民保母即將離世 她暖心提問「要不要再來一張全家福呢?」
他們有知情、拒絕的權利 黃勝堅:「讓每一個死亡都有意義」
在瑞士安樂死是怎麼一回事?協助自殺醫師現身說法
孤獨死真的很悲慘嗎?一位65歲日本奶奶之死,教我學會「最理想的善終方式」
「生命只有10年」 4歲女童患罕病 漸漸失明且遺忘家人 媽:想聽她說愛我
猜你喜歡
陳昇證實罹口腔癌 不捨35年髮妻「和夫人還有約定」
罔腰向高市衛生局自承:實未懷孕、超音波照非本人所有
禁用於食品還用!查獲黑心寶寶米餅工廠近500公斤
嫌孝親費月給1萬太多!妻氣「公婆又不是殘廢」 網傻眼:自私
金莎要改名金莎「含餡巧克力」? 巧克力新制明年上路
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藥師為你說分明
植物人奇蹟式甦醒 創世台東院為他辦畢業典禮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港媒報導 吳孟達今下午病逝 享壽70歲
理科太太賣維他命 衛局將約談
貴婦茶品牌TWG檢出農藥超標 近300公斤遭退運
元宵節12大禁忌 別穿這色條紋衣、剪髮「一年都存不到錢」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充工業氮氣黑心米餅遭爆 醫師:恐有濃度不純、雜質風險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接任關渡醫院院長 發展健康社區
院長講堂/聯新醫院長張煥禎 社區醫療20年落實雙向轉診,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
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比較安全? 專家曝背後真相:「這口味」最毒
罔腰自稱懷孕太荒謬 高市衛生局指傷害不孕婦女情感
藥品部分負擔至少40元?診所醫:三天藥才66元不符比例
醫師分享急診與鳳梨故事 玩笑稱「吃鳳梨一舉兩得」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植物油逾5%不准叫巧克力 正名新制111年上路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醫病平台/一定要插鼻胃管嗎?高齡病人和家屬與醫師間的三方對話
奈良美智訪台隔離期滿 檢驗陰性出關吃剉冰
原來「油」這麼一回事 搞懂食用油的製程,從此安心用油!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我的經驗/不給下一代負擔 為自己做好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