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器官捐贈移植

決定器捐後 請知會家人

根據最新大愛器官捐贈人數統計,去年僅327人,比前年339人少,也是七年來首度器捐負成長。台北慈濟醫院社工師林資菁指出,臨床上發現個案雖簽註器捐,但因生前未與家人討論,家屬不敢決定導致器捐喊卡,提醒民眾把生死的決定回歸自己,明確表達器捐意願,不要把難題丟給家人。

忘記溝通 美意打折扣

簽署大愛器捐卻忘了先和家人溝通,總讓美意打折扣。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舉自身為例,他是證嚴上人的弟子,響應器捐,率先示範捐大體,但當簽署同意書寄到家中,卻引起太太抗議,認為這樣重大的事完全沒有討論就擅自決定,讓家人難以接受。

勸募沒想像中簡單

因為這個經驗,趙有誠對器捐不易更有感。他說,大家都知道器捐是做好事,但勸募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對器捐家人開口,就表示要放棄個案,尤其器捐常發生在遭逢突發事故時,就算個案簽註器捐,家人有時仍捨不得放手,必須靠社工師、志工等團隊成員,與家屬好好溝通。

慈濟重視器捐,趙有誠常在第一線與器捐者、家屬互動,今年初獲知一位食道癌患者發願器捐,他立即趕到病房探視。看到患者才發現,是又聾又啞的瘖啞人士,但雙眼炯炯有神。患者說,要捐出全身最好的部份─眼角膜,讓趙有誠感動不已,立即協調眼科醫師待命,完成患者遺願,讓大愛圓滿。

台北慈濟社工師林資菁說,臨床上最常看到個案生前沒有跟家人說清楚,意外發生時,家人難以決定,因此,做器捐宣導時會再三強調,簽註器捐卡後一定要回去跟家人討論,因為這是對自己生死的重大決定,把這個決定權回歸自己,要家人簽這個字是非常心痛的。

臨床執行 須顧家屬感受

雖然依法健保簽註器捐等於同意器捐,但在臨床執行時,卻不能不顧慮家屬感受。林資菁遇過不少難以決定器捐的家屬,最後總在病床邊用銅板擲筊,問天意。有一個頻頻擲出笑筊的太太問她:「這是什麼意思?」,林資菁安慰家屬:「這是先生尊重你的決定」。原本已決定器捐,但後來其他家屬從南部趕來,質疑器捐決定,醫療團隊考量她還有二個孩子,還要回歸家庭,最終放棄器捐。

排隊等腎 超過七千人

台北慈濟器捐協調師余翠翠指出,在所有器捐中,捐腎是世界趨勢,於國家、個人都是效益最高的,由於台灣洗腎率高居全球第一,排隊等候腎移植患者超過七千人,但每年捐腎人數遠不及需要換腎者,期待器捐是美事的觀念可以透過持續宣傳、向下扎根,提升大眾對器捐的認知和接受度。

捐腎 食道癌 器官捐贈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