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女性固定做「1事」降低70%子宮頸癌罹癌率!分泌物、出血、疼痛都是警訊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暑期活動,至今已歷22載,成為中醫大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的獨特潛在課程。「與病人為友」的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ngimage。
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暑期活動,至今已歷22載,成為中醫大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的獨特潛在課程。「與病人為友」的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醫療服務與醫者的愛心」。

一位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回顧自己在初入醫學院時,在同學的互相鼓勵與人文老師的啟發下,發起「與病人為友」的學生寒假活動,成功地激發醫學生的愛心,並繼續傳承成為該校具有特色的醫學生服務活動。

一位小兒科醫師分享自己如何以「平衡大學附設醫院的教育責任與利用專業知識來幫助需要的偏鄉兒童」為心願,將青少年照護觀念導入健保架構下,並能貼近在地青少年族群的需求而努力,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的青少年健康照護模式

一位醫學中心小兒外科醫師分享他同時也在兩所偏鄉醫院為理想奮鬥,他的一句「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道出了他們期待集結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同行,從而確保照護的完整性與持續性。「醫病平台」衷心希望這些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醫學生、醫師、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偏鄉醫療。

1997年夏天,清大研究所畢業的同時,我也在人生路口徘徊,思索著未來的方向。而接著兩年的軍旅生涯不僅履行了對國家義務,也想清楚自已的下一步——打開醫學之門,退伍後經歷一年的努力,終於考上中國醫藥學院的醫學系。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戴正德教授正懷著對故鄉深刻的情懷,決心將人文醫學的火種播散到台灣這塊土地上。在命運的牽引下,「生命意義學」這門課程相繼在成大、中山醫學院及中國醫藥學院開設,開啟了哲學在醫學院中的耕耘之旅。同年,林岳亨學長也在中國醫藥學院開始他的醫學旅程,修讀了「生命意義學」,在戴老師的啟迪下,對「醫學人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01年秋天,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了一場深具意義的醫學人文研討會,旨在透過台灣醫學史中的標誌性人物尋找或者定義「醫學人文」究竟為何。許多對醫學人文教育充滿熱忱的師長和學子齊聚一堂,我也有幸參與其中。這場研討會雖然從歷史的視角讓我們接觸到了「醫學人文」,會後,我們仍舊難以清晰界定它的全貌。岳亨學長同樣出席了這次研討會,並在休息時刻與我們這些學弟妹們認識交流,分享了各自對於會議內容的感想。神奇的是,我們似乎心有靈犀一般,都產生了一個共同的念頭——我們是否應該採取一些行動來探求醫學人文的真義呢?

某天晚上,岳亨學長約我,到敦煌書局的咖啡屋相聚,展開了一場關於如何促進醫學生深入體驗醫學人文的對話。他分享他了在軍旅生活中,曾經在醫院陪伴過自己連隊的弟兄住院,那段日子給予他深刻的感悟,也成了他決心再次投身醫學學習的關鍵動力。而這種在醫院實際陪伴病人住院的體驗,如果也能夠讓醫學生參與,一定能讓他們對於醫學人文的理解更加生動與深入,遠超過傳統課堂所能傳遞的。

「學弟,根據我之前的經驗,我想我們可以來創一個活動,讓醫學生可以去病房陪伴病人五天,在活動結束後,大家可以把這五天的心得寫下,如果大家文筆都不錯,甚至我們還可以集結成一本書喔!」

「學長,這個想法很棒,但要如何起頭呢?」

學長想了一下,他接著說:「我們先寫個企劃案,然後寄給各醫院,對方如果有回應,我們再親自去拜訪,說明我們的想法與做法。」

「學長,那這個活動名稱要叫什麼呢?」

「『當醫師前,先成為病人的朋友』,如何呢?」

「這個名稱有點長,如果叫做『成為病人的朋友』,你覺得如何?」

「學弟,不然我們就用「與病人為友」好了。」

活動名稱一經確定,我們便立刻著手將初衷轉化為行動,擬出一份明確而簡潔的企劃書,使得我們的想法能夠清楚展現給所有人。又經過一整夜的努力與細緻的打磨,計劃書的雛形終於成型。在此過程中,岳亨學長也邀請了孫成賢學長共襄盛舉,加入我們的籌備行列,分擔聯絡的任務。我們三人攜手將這份充滿期望的企劃書與邀請信遞送到我們挑選的醫院,滿懷希望地等待著他們的回應。

經過一個月的不懈努力,我們的活動在臺灣獲得了南北回響:從淡水馬偕醫院安寧團隊到中國醫大附醫社工室、埔里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再到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病房,各方均慷慨開放,支持我們「與病人為友」的倡議。

活動地點確立後,我們著手製作宣傳單張,在BBS的系統板塊和班級版面廣為宣傳,吸引了四十位學生參與——大多數是滿懷熱情和好奇心的大二與大三學生。為了讓每位參加者都有所準備,在正式活動之前,我們舉辦了預備課程,特邀洪寶蓮教授和社工組長,為我們講解同理心以及與病人相處的要訣,賦予學生們基本的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

隨著寒假的到來,我們便按照自己選擇的志願,踏上了「與病人為友」的實踐之旅。

我當年參加的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家醫科負責的偏鄉醫療,這個經歷與其他隊伍截然不同。我們的任務不是在病床邊照顧病人,而是與埔基的醫療團隊一同深入仁愛鄉的山區,實地參與當地的日常醫療服務。

在醫療站內擔任志工,我們不僅協助團隊處理各種醫療行政事務,更通過團隊的引介深入了解原住民部落的生活,體會偏鄉醫療工作的點點滴滴。這五天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原鄉的醫療不只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對原住民文化有深刻理解,才能夠讓醫療團隊照顧深入偏鄉社區。

在那充滿期待的開學前一週,我們這群「與病人為友」的夥伴們,約定一同返回學校,舉辦了一場充滿溫度的心得分享會。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分享他們與病人之間的感人互動,這不僅讓我們能夠從他人的視角感受醫療的多樣性,還能學習到不同的醫療觀點。

特別是我們這一組分享的山地醫療經歷,展示了如何在偏遠的仁愛鄉,得益於全民健康保險的支持,使當地的醫療服務得以接近平地區域的水平。

分享會的尾聲,我們有幸邀請到戴正德教授聆聽我們的故事並給予鼓舞。他提到了一本書名為《醫院裡的哲學家》,並告訴我們:「經過今天的分享,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如同醫院中的小哲學家,懷著對醫學的熱情和對病人的同理心。我希望這份感動和想法能激勵你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都能成為一名視病猶親的優秀醫師。」

因戴教授鼓舞,我們每一位投身於這次活動的同學都將感動之情化作文字,記錄下了這次經歷。在接下來的幾週,我們進行了仔細的編輯與美術設計工作。當年的系主任沈戊忠教授慷慨助我們籌措出版資金,最終以醫學系的名義出版了《讓醫學從關懷出發:一群醫學生的寒假作業》一書。

這本書的發行不僅是我們對於這段經歷的共同記憶,更向全國眾多醫學教育界的師長前輩們展示了醫學人文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這本書實踐了「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這一理念,進一步強調了病人同樣可以成為醫學生學習醫學人文的良師益友。

在畢業五年後的我,再次與戴正德教授的人生軌跡相交。教授邀請我加入他在學校所開設的「生命意義學」與「醫師與社會」兩門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陣容。如今已是第十個年頭,這段不短的時間裡,我身為學長及醫師,與戴老師那醫學哲學家的身份形成完美互補,共同為學生提供一個關於醫學人文更宏觀的視野。

戴老師曾對我說道:「回到台灣,我失去了許多,但換來的也很多。特別是能教導你們這群優秀的學生,見證當初播下的醫學人文之種茁壯成長,令人格外欣慰。」我對老師表示感激:「感謝老師當年選擇回台灣,更感激您落腳台中,讓我們中國醫大和中山醫大的醫學生們,能夠受益於您的寶貴教誨。」

自2002年起,「與病人為友」活動至今已歷22載,成為中醫大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的獨特潛在課程。這項活動對我們的同學及後輩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或許難以用數字衡量。然而,不久前,一位好友分享了他將小兒外科醫療擴展至台東的經歷,另外一位學弟在受訪中也談到了「與病人為友」的理念,這讓我堅信,這活動已在台灣醫界中悄然發揮其影響力。在此,我想對那些一路上支持我們,讓這項活動得以延續至今的每一位,表達我最衷心的感謝。

責任編輯 吳依凡

醫學教育 偏鄉醫療 照護模式 青少年 生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