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老人
幾年以前的一個星期天,全院僅存的假日兒童門診。一位老伯遠道而來要求加號。除了急診,沒有別的診可以掛了。有點勉為其難。
「這是兒科,他不知道嗎?叫他改天再來吧。」診間外頭傳來一陣爭吵聲。護理師說老人執拗,堅持不肯走。
「那就看吧,請他先進來。」他拄著拐杖,步入診間,緩緩坐定。
他約八十,鬍鬚盡白,看起來有點虛弱,有點喘。
顫抖的手從口袋拿出證件,我得用健保卡先幫他掛號。
他四十歲前的病歷大致很稀薄,西線無戰事。慢慢問題多了起來,肥胖、高血壓、關節炎……
在人生的下坡路上聽到幽微的鼓聲,然後,疾病就一個堆疊在一個之上,尿毒症堆在糖尿病上;腫瘤堆在退化性疾病上……
總之,我有不祥的預感。來者不善,他不會有什麼快樂結局,每翻一頁心就往下沉一點……
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老伯的主訴只是最近視力有點減退,使他再也無法閱讀。
那是他唯一活著的樂趣,他說。
雖然有點濁重的鄉音,但他還滿元氣的。
眼科醫師先前看了說是白內障,要確定心臟沒問題再幫他開刀。
胸部X光和心電圖已經做了,他來找我看報告,並問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增強心臟功能的良方。
我殘存的內科知識還算管用,暫時沒什麼大礙。他那些慢性病,目前沒有立即而明顯的危險。
「我希望當我活到您這個年紀時,心臟和您一樣好。」我對老伯說。
原本嚴陣以待的,結果只是舉手之勞。
聊開之後才知道,他的家鄉回不去了。
他是國共內戰後退守台灣的老兵,孑然一身,風燭殘年。
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衰老與傷痕,總有難以承載的時刻。
他沒有家人。
他做過保全、守衛、臨時工、開過計程車。沒人在乎他的生死。
他的老境,注定堪憐。說到激動處,眼眶中有淚水在打轉。
幸好我沒讓他白跑一趟。老伯暫展歡顏,起身和我握手道謝。
我目送他以蹣跚的步履走出診間……
這老伯掛我的號,他心目中的「醫師」,是沒有科別的。而是一種更寬廣的定義。
他更讓我知道,醫師幫助病人的方式不只是「診斷」和「開藥」。
有時候病人要的,可能只是一個疑惑的釐清,一個訊息的確定,和對他眼前困境的一種體認和同情。
單純的善念,可以越過年紀的框架,在冷漠的世代,給病人一些額外的溫暖。
看診是種不設限的等待,等待被震驚,等待奇遇撞進我的生命,等我老了以後,化成美好回憶,輕叩我的腦門……
折翼的鴿子
我在台大精神科實習的時候,遇到的老師都溫文儒雅。
他們輕聲詢問病人、傾聽病人,了解病人的身世和心情,知道他們的困惑與煩憂,幫他們抵擋哀傷,遠離恐懼。
精神科病人不只什麼焦慮、失眠、憂鬱、思覺失調症……還和許多慢性病、家庭衝突、失業、貧窮糾纏不清。
我喜歡老師們低頭沉思,和病人一起努力的專注和溫柔,他們是「全人醫療」的奉行者。
誠然,我在精神科值班的經驗「不太優」。
我到急診協助安撫狂亂的病人,常常不得要領,反而更激怒病人,只好「來硬的」。
我得設法約束病人,為他打上一針鎮靜劑,於是變得跟警衛很熟。後悔沒去上一些「醫護人員格鬥訓練班」的課。
或者三更半夜起來陪失眠的病人聊天打牌。他們會隨時變換遊戲規則,動不動就「冰的」(翻桌)……
這還不打緊。有一次跟門診,一位身材魁梧的病人悶不吭聲走進來,主治醫師溫柔解釋病情,言語間並沒有任何衝突,只是教病人回去要按時吃藥。
沒想到病人前一秒還和顏悅色,竟冷不防出重重一拳揍在醫師的臉上。
老師的眼鏡掉在地上。鏡片,連同我想當精神科醫師的夢,一起碎了……
然而,我在精神科的回憶不全是灰色的。
我在日間病房遇到一個女大學生,未滿二十,美麗而清秀。
她反覆住院很多次。媽媽說她會拿剪刀往身上刺,身上傷痕累累,和她臉上富親和力的微笑絕不相稱。
與她面談,每天約莫半小時。長她幾歲的我,會講些生活經驗,讀書、打球什麼的,俗爛的反敗為勝故事,試圖把她拉回正常。
她聽得入神,聽完繼續找尖的東西刺自己。
她是如此脆弱絕望,像折翼的鴿子掉落在車道上,沒有未來。
後來我因實習期滿而離開,她的消息也隨之離散。
幾年後,她在醫院走道竟認出我。她看起來神清氣爽,已走出憂鬱的幽谷。
「嗨!林醫師。你還打桌球嗎?我還記得你告訴我如何打贏一個難纏的對手呢!」
她結婚了,有一個和樂的家,先生很疼她。
那隻受傷的鴿子又展翅飛翔了。
作者:林思偕
出版社:晨星
病歷的彼端,未盡的故事 圖/出版社提供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資訊時代裡的優築生命之道:預防暴戾之氣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4醫療奉獻獎得主)由移植領域到精準醫療 大醫無我 救人第一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6醫療奉獻獎得主) 仁醫懷抱信仰 面對、學習、戰勝病毒
醫病平台/「下一代的主人翁」需要真正的朋友
醫病平台/從英勇捨己救人的鄭達志醫師談起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狀態病人之醫療照護決策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590號民事判決簡評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15醫療奉獻獎 特殊醫療貢獻獎 從肝臟移植到Covid-19 跨域迎戰新病毒
醫病平台/讓人難以割捨的「臨終凌遲」,解套的關鍵在我們每一人
醫病平台/ 暴風雨後對生命的領悟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 看醫奉獎得主疫中守護台灣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二):腫瘤——惡性?良性?
醫病平台/ 生命的挑戰(一):癲癇
醫病平台/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06醫療奉獻獎得主) 張開天使羽翼 楊婕妤呵護愛滋與移工寶寶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2003醫療奉獻獎得主)深入全台300多個鄉鎮 陽明十字軍推廣人文醫學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1995醫療奉獻獎得主)愛滋、SARS、Covid-19 三大戰疫搶救人命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醫奉獎開啟「善的循環」 醫路永續傳承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忠實記錄醫奉獎得主 如何為民眾而戰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永續才能創造可能 為醫療繼續努力
醫病平台/ 末期病人DNR 的決定
醫病平台/ 如果沒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否每人死亡前均要接受心肺復甦術?
醫病平台/塞翁失馬
我的經驗/被醫師宣告只剩一周的生命!面對肺癌末期 這樣做我撐過來了
醫病平台/眼底的光
醫病平台/ 病人的「代言人」——家人在醫療決策中的角色
醫病平台/ 關懷、照顧病人,讓病人更安心
醫病平台/ 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猜你喜歡
慟!朱俐靜積極對抗乳癌2年 家人證實病逝
獨/換肝名醫陳堯俐出走彰基 轉戰中台灣這家醫院
重症醫列3點證明「猴痘已加速進化」! 揭8個感染徵兆:發燒先出現
預防猴痘感染,衣服到底該怎麼洗?美CDC有指引
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專家點名「3種人」危險性高 發燒、頭痛、冒紅疹當心
貓咪動不動就咬人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4招方法有效改善貓咪愛咬人行為
行動力不再靈活?營養師:用羅望果、薑黃保養舒適行動力
1顆普拿疼殘留體內5年?藥師建議「服止痛藥5不原則」
被小黑蚊叮癢又腫!醫授3招自救:這時段最容易成目標
康復者宣言/防疫好習慣 同住家人沒被我傳染
貓咪亂尿尿怎麼辦?別再說是在報復主人了!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中國大陸「猴頭菇」連續3周不合格 食用油又檢出致癌物
超噁男友「內褲重複穿、垃圾爬滿蟲」 她崩潰喊:愛不下去
新冠邊境仍管制 疾管署照提醒猴痘44個高風險國
穩定血糖,再打肺炎疫苗?! 錯,慎防致命肺炎入侵,高危糖友宜先接種疫苗再控糖
染猴痘怎麼洗衣服? 羅一鈞:不混洗、一般洗衣精即可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運動+飲食控制 父子健康瘦
首例猴痘個案狀況良好 9接觸者皆無症狀
3類降血脂處方藥恐傷肝胰 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
服用事前避孕藥就不用戴保險套?長期吃易得乳癌? 破解「7大QA」...10類人不適用
老婆確診後性慾變強讓他嚇到 網歪樓留言:少子化有救了
健保部分負擔何時上路? 陳時中:目前沒有考慮
康復者宣言/夫妻確診 感受人情關懷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芒果在澳門驗出新冠病毒 食藥署長:很不合理
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要吃藥一輩子嗎? 營養師教你透過飲食與運動有機會停藥
生活中培養健康好習慣,可延長壽命!日研究:有慢性問題者也有效
剷肉甩油 享瘦妙招/夏天走步道 流汗又瘦身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辣就血便竟是大腸癌末期!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癌,原來是忽視這個重要因子
防猴痘不建議大量接種 台灣優先施打3對象
天熱吃少流汗還沒瘦!營養師揭「夏季比冬季容易胖」四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