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病人鵝媽媽身上學到的事:做人理要直,但氣不一定要壯!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與鵝媽媽初相遇

在教堂唱詩班優雅的歌聲中,我注目凝視正前方鵝媽媽的微笑照片。她在這世上活了103歲,一生照顧了不知多少人。她到年老仍一直耳聰目明,親友聚會時,仍能興致勃勃,即興彈奏鋼琴名曲。來參加她安息追思禮拜的人擠滿了教堂,大家雖然不捨,但整個追思禮拜過程,感恩的氛圍蓋過了哀傷,相信許多與會者在心中懷念與她相處的溫馨時光。

認識鵝媽媽時我還沒學醫,是個電機系學生;回想起來,已經是一甲子60年前的事了。那年暑假,學校規定要到相關單位暑修,我抽到去宜蘭電力公司見習。鵝媽媽的一個兒子是我在學校基督徒學生團契的學長,邀我見習期間住到他們家。第一次到鵝媽媽家就喜歡上這個家庭,鵝媽媽的丈夫李醫生是日治時代台大畢業的醫生。他們家座落在當地最熱鬧的街上,房子很大,前半部是醫院,後半部是住家。鵝媽媽是個好客的人,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吃飯的時間,敲掛在餐廳門口的鈴鐺,告訴家人、客人、朋友要開飯了。她雖貴為「先生娘(醫生夫人)」,但家中大小事,包括買菜、煮三餐都親手自己來,一點也沒有貴夫人的派頭。那一個暑期我在鵝媽媽家住了將近一個月,她把我當自己兒子 一樣對待。後來我改念醫學,醫學生時期仍會在暑假期間去拜訪她,順便玩宜蘭的好山好水。

退休後

丈夫退休後,在山上養白鵝、種果樹種花

鵝媽媽等她丈夫退休後,在鄉下靠近山邊的地方買了一塊地,離開城市,過起農家生活。1979年李醫生過世後,她繼續一個人獨居在那農莊裡,而且活出淋漓盡致的人生。她在農莊種果樹、種花,也養白鵝。鵝媽媽每天一大早天快亮時就起床,以讀聖經和禱告揭開一天的序幕。緊接著天一亮,她就開始彈琴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聖詩,這琴聲和歌聲成為鄰居的起床號,她的晨間靈修時間隨著琴聲停止告一段落。接著她把鵝群放出來活動,並開始她一天的農人生活,包括整理花草、清掃鵝舍、給鵝飼料等。最多的時候,她的鵝群超過一百隻。她養鵝不為牟利,純粹只是喜歡看白鵝一天天長大,鵝媽媽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來;她將養大的鵝全部用來與親朋、鄰居和教會信徒分享。有時興致來了,她帶著鵝肉和做好的一桌菜,搭火車到住在台北的女兒家,連我也曾到她女兒家享受她準備好的滿桌佳餚。她女兒家的蘭花盆栽也是鵝媽媽農莊的產品,她女兒曾試著自己養蘭花,卻總養不好,最後還是拎回農莊換新的蘭花,農莊果樹的水果一樣是用來與別人分享的。另外,她會找時間打毛線,織圍巾、帽子等;親朋去拜訪時,她會拿出作品,任由客人挑選喜歡的,我也曾獲得她手織的毛線圍巾禮物。

憂鬱症發作時對生活失去動力

我是當了精神科主治醫師後,才知道鵝媽媽有憂鬱症;她沒有因這個病而埋怨上帝,也不諱疾忌醫。在許多公開場合,她還會特別向別人介紹我是她的精神科醫師,從來不擔心別人是否會給她貼上有精神疾病的標籤。憂鬱症發作時,雖然她沒有失去基督教信仰,但卻失去動力,無法做家事,連她最重視的禮拜天上教堂也提不起精神。她擔心她的無精打采會影響其他的教友,所以在鬱期她就寧可留在家裡,不上教堂。她告訴我她第一次憂鬱症發病時,她的婆婆已過世。她覺得她要為這件事感謝上帝。因為在那個年代,連她自己也不太清楚憂鬱症是怎麼一回事,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婆婆和局外人。她平常那麼會做家事,一進入鬱期,她幾乎無法做家事。如果是婆婆還在時就發病,可能會被誤會是鬧憋扭,不肯做家事。經過抗鬱藥維持性治療後,鵝媽媽的病情穩定下來;持續穩定幾年後,她曾幾次以幽默的口氣問我可不可以給她畢業證書。意思是可以停止服抗鬱藥嗎?我沒有開給她畢業證書,她也沒有抗議,繼續按醫囑接受治療。

從鵝媽媽身上學到的事

我的個性原本比較直來直往,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在行醫處世上,曾因「理直氣壯」而給人難堪。我當總住院醫師時期,醫院規定藥商不得因業務關係出現在門診;我嚴格把關,甚至現出難看的臉色與不好的口氣。在白色恐怖時期,因家人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我以「理直氣壯」的態度面對情治人員,當然免不了給自己帶來麻煩。但在鵝媽媽身上,我學習到是非必須堅守,但態度不必咄咄逼人。鵝媽媽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情治人員粗暴地進入家裡搜索人犯,也遭遇過蠻橫難纏的看病患者或家屬。她認為以委婉態度陳述自己所堅持的道理,可給對方保留下台階,這樣或許還有機會讓對方改變。理直氣壯時,自己可能會愈講愈激動,導致對方惱羞成怒。逞一時之快,於事無補。

鵝媽媽曾在熱鬧市區與她的醫生丈夫成功的懸壺濟世,照顧過許許多多身心有缺乏的人。隱居到鄉下,卻不與世隔絕,仍然持續伸手幫助有需要的人。從73歲她丈夫過世後,幾十年的時間她獨居在農莊,卻能怡然自得的當個不忘助人的快樂農人。她既能在繁華的環境中不迷失,也能在獨處時不孤寂。她真是能動也能靜的達人。無論在甚麼環境,她總能維持週間努力工作,周末放下世上的工作,專注靈修生活。有一年暑假,我們一家四人由兒子開車環島旅遊。第一站就到鵝媽媽的農莊拜訪她老人家。她要我在農莊過一夜,第二天再開往花蓮。我告訴她已經和花蓮的朋友約好當晚見面,以後有機會再到農莊休假。於是她開始跟我算舊帳。以前她看到我門診工作繁忙,曾多次要我找時間去她農莊度假。她總是對我說「先生人(台語指醫生)」也需要休假。我答應了會去,卻一直到她十四年前過世都沒有兌現。

鵝媽媽是我尊敬的長輩,也是我照顧的患者。從她身上我看到一個凡事感恩,時常喜樂,隨時盡其所能伸出援手助人的生活導師。從她身上,我學習到要工作,也要休息。從她身上,我領會做人理要直,但氣不一定要壯。我懷念她散發的溫馨與喜樂,她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憂鬱症 人生 精神科 醫病關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