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塑膠保鮮盒裝飯菜油膩膩好難清?2步驟「不用弄髒手」瞬間洗到發亮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偏鄉醫師出頭天 林耕民獲選美國心臟學會院士

默默深耕花蓮10多年的醫師林耕民(右),今年9月獲選「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國際院士,是美國心臟學會表彰和獎勵卓越、創新和持續貢獻的傑出會員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台灣獲此榮耀者不到10人,林耕民更是全台最年輕院士。中央社
默默深耕花蓮10多年的醫師林耕民(右),今年9月獲選「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國際院士,是美國心臟學會表彰和獎勵卓越、創新和持續貢獻的傑出會員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台灣獲此榮耀者不到10人,林耕民更是全台最年輕院士。中央社

多年奉獻花蓮偏鄉的醫師林耕民,在資源匱乏環境中致力學術研究,屢次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希望以一己之力促進偏鄉發展,9月更以全台最年輕之姿獲選美國心臟學會國際院士。

今年43歲的林耕民出生花蓮,長大後隨父母到台北生活,擔任醫師後又重回故鄉花蓮深耕偏鄉10餘年,年紀輕輕的他,已是國軍花蓮總醫院內科部主任。

回想起從醫這條路,除了家學淵源,更多的是「隨緣」。林耕民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他的父親是藥學系教授、媽媽是護理師,父母認為當醫師可以幫助別人,鼓勵他從醫,高中考大學時他聽從父母建議選了醫科,第一次考上南部大學的牙醫系,他心想在外地工作太花錢,為了不增加家裡負擔,再次重考考取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林耕民說,當了醫師,才發現在第一線和病人互動的感覺很好,透過幫助病人重拾健康,也帶給他莫大成就感,畢業後他決定回到熟悉的花蓮,到國軍花蓮總醫院擔任心臟科醫師。

從都市的醫學中心到偏鄉醫院,讓他深深感受到偏鄉資源的匱乏及不便,他回憶,台北大醫院的門診總是很多人,一個門診經常得看超過100名患者,到了花蓮,「一個診有10個病人就算多了」,檢查設備更是陽春,但病人就像醫師的生命,當醫生卻沒有病人,彷彿失去存在價值。

林耕民說,醫事人員流動率高是花蓮醫療面臨最大的問題,醫病關係必須花時間培養,患者才能漸漸建立起好的就醫習慣,但花蓮的醫事人員幾乎一年就換一輪,病人才剛剛熟悉一批醫師,沒過多久又換了一批新面孔,林耕民感嘆,不少原住民寧願花錢喝酒,也不願花錢看病。

花蓮的醫療現況、社會問題不斷衝擊林耕民的內心,也讓他在心中暗下決定,希望以一己之力讓故鄉變得更好。

既然沒有病人可看,林耕民轉而從學術角度著力,無奈花蓮受外界關注少、資源和設備也不夠,對於研究的投資自然也相當匱乏,在完全沒有資源的狀況下,他靠著網路大量閱讀國際頂尖雜誌、期刊,並加入各國專家討論、撰寫評論文章,要證明自己深耕偏鄉也能登上世界舞台,才有力量影響花蓮。

民國102年,他在因緣際會下遠赴美國西北大學、流行病學研究重鎮就讀碩士,專攻心血管流行病學,專注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研究範疇,也促成一項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心房顫動全球調查專案,在和各國專家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學習嚴謹的研究態度。

回台後,他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軍醫身分,心想若要同時貢獻花蓮和軍人,不妨從軍人的健康著手,透過「台灣東部職業軍人體適能研究計畫」發現東部軍人約6000多人、年齡層主要集中於18至40歲,軍人運動量大,身體看似健康,實際上有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高達20%,進一步研究發現,軍人可能因工作性質高壓、體能耗費高,飲食上比較沒有顧忌,高鹽、高油狀況較明顯,未來將持續透過了解軍人族群的健康問題,進而找出解決之道。

行醫之餘,他致力本土及跨國研究,至今已發表148篇國際論文,多篇刊登在世界權威期刊,如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Internal Medicine)等,同時他也擔任4本與心血管研究相關且具有世界指引的國際期刊編輯委員。

默默深耕花蓮10多年的他,今年9月獲選「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國際院士,是美國心臟學會表彰和獎勵卓越、創新和持續貢獻的傑出會員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全台獲此榮耀者僅不到10人,林耕民更是全台最年輕的院士。

林耕民說,在花蓮從醫這些年,他漸漸獲得老病人的認可,建立起醫病關係,病人一句感謝、一句「醫師,我會永遠記得你」,都是他持續在故鄉付出的動力,如今他靠實力證明,即便身處偏鄉也能闖出一片天,除了提高民眾對他的信任,也希望將研究能量帶進花蓮,提升花東地區醫療資源及服務能量,盼各大醫院攜手努力,好好照顧10多萬名花蓮人,將花蓮打造成醫療模範縣市。

偏鄉醫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