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專訪】
行醫25年,在台東待了13年,從滿頭黑髮到兩鬢斑白,一年回不了香港老家一次,他也依然堅守工作崗位,成為台東縱谷醫療的明燈,他是慈濟關山醫院院長、骨科醫師潘永謙。
潘永謙在香港出生,來台攻讀醫學院,認識妻子黃素虹,他喜歡台灣,所以留在這裡,卻因為病人,讓他留在台東後山,多年來始終如一。
「身為醫師最大的收穫,不是自己會多有名,而是病人在哪都記得你。」潘永謙如此為醫師定位。
病人包車 指名看診
今年有一位年長的病人專程從台南包5000元的計程車,到醫院找他看病,看診時不斷強調「還是讓你看最安心。」原來這位長者原本住關山,卻被孩子接到台南,長期關節痛四處看病都無效,最後還是包車回台東求診。
潘永謙說,開藥時,他原本很高興,照例開了止痛藥給病人,但一想「不對啊!」止痛藥效果都一樣,沒道理他開的有用,別人開的沒用,所以特地請對方留下來檢查,發現他原來是吃了太多藥,腎臟不堪負荷已經出現毛病,差點併發肺水腫,「這也讓我警惕,要多方面尋找病因,不能草率憑經驗直接判斷。」
連14小時 救回手臂
醫院資深醫護人員最津津樂道的故事之一,是一位斷了右臂的林姓中年人,專程從屏東向潘永謙求助。
原來是10年前,有對男女朋友出遊,但女朋友卻找了另一名男性友人作陪,當事人氣得飆車,卻發生車禍重傷,右手臂骨頭斷裂,只剩一層皮連著上下兩截。患者送醫過程中卻成了人球,,一家醫院說設備不夠,另一家說醫師沒辦法做,轉到高雄一家大醫院診斷須忍痛截肢,男子最後輾轉找到慈濟關山醫院。
病人上門了,潘永謙硬著頭皮上陣,連續14小時手術,他把骨頭、神經、韌帶、血管都接回來,終於救回那支手臂,恢復9成以上功能。
以身作則 照輪急診
「醫師遇到病人,除了盡力,不該有第二句話。」潘永謙每天行程排得滿滿的,儘管身為院長,他也和其他醫師一樣輪24小時急診,經常連上36小時的班才能休息。
他苦笑說,自己不是有被虐傾向,而是鄉下醫院人力太少,輪急診經常連打個盹的機會都沒有,今年春節輪值就嚇跑兩名醫師,他很擔心現今支援少、責任重、壓力大的情況下,其他醫師也嚇跑,所以寧願以身作則,先苦自己。
高山離島 義診行醫
這種行醫環境讓潘永謙練就一身吃苦耐勞的好工夫,除了院內服務,他也經常在國內外義診,足跡踏遍了台東縣各鄉鎮,從高山到離島;國外像是四川大地震、斯里蘭卡海嘯、印尼日惹大地震等,也都有他的蹤影。
「我虧欠家人!」潘永謙說,妻子是道地的台北人,卻陪著他一路到花蓮、台東,且愈來愈偏僻,剛來的時候,過了用餐時間就找不到飯吃,因為關山餐館大概晚上8點就打烊,但妻子從未抱怨,默默支持他,反而是三個女兒常抱怨不能陪她們。
火車途中 折返醫院
潘永謙的妻子黃素虹說,「他就是工作狂!」無論有什麼既定計畫,無論人在哪裡,只要接到醫院通知,就馬上想辦法要趕回去,有次人在花蓮火車上,已快回到台北,途中接到一通電話就臨時折返,「沒辦法,醫院同事需要他、病人也需要他,還好我還算獨立,否則可能就受不了。」
「或許關山慈濟醫院的環境不是最好,但這裡的病人年紀偏大,骨科醫師責任很重,最需要我,所以只要我還能看診,就願意留下繼續服務。」潘永謙為自己未來的生涯做了如此規畫。
■潘永謙小檔案
1961年,香港出生
1983年,在台大醫學院求學,專長骨科
1989年,花蓮慈濟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及臨床副教授
2002年,調關山慈濟醫院,擔任副院長兼骨科醫師
2005年,升任關山慈濟醫院院長
【2014/10/18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