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原因讓你頭髮一直掉!使用的毛巾居然也有關 洗髮水溫太高恐破壞髮根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加強不同世代的溝通,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當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之後,面對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面對「老」這個課題,逐漸成為各界討論的主題。
當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之後,面對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面對「老」這個課題,逐漸成為各界討論的主題。
記者高彬原/攝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

「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是何凡在他八十歲那年寫下的句子。蒼茫暮色裡,餘暉將盡,旅人猶有未竟之途,似宜快馬加鞭,再趕一程。猶記得初中、高中時,在班上搶看聯合報(每個班級只有一份報紙,而且只有午休時才能看),「玻璃墊上」是不可錯過的專欄;往後作家持續針砭時事,著作等身,但個人走上習醫之途,再少有機會接觸其作品。想必作家筆耕一生,暮年視世事鉅變,憂國憂民,胸有千言欲發,惟恐時不我與,所以要「加緊腳步趕路」。

當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之後,面對快速老化的人口結構,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面對「老」這個課題,逐漸成為各界討論的主題。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而言,最困難的莫過於每個人對於「老」各有不同的想像―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想像,「照顧」老人和變成老人「被照顧」也有不同想像。

以作家而言,可說是當時的社會菁英,於主流媒體持續不斷傳播其信念數十年,影響諸多年輕學子,有貢獻於社會,亦自有其社會地位,但在這一年齡層中,實屬少數。這一年齡層的多數台灣人,不論先來後到,都是經歷戰亂的顛沛流離,然後在這個島上安身立命,咬緊牙根過活,只希望他們的子女能夠成材。兒女的成就愈高,他們的心裡愈能滿足,也許過了六旬,事事就以兒女的意見為意見。而兒女生涯恰逢台灣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事業多少有成,教育水平也遠高於父母,因此以奉養父母為己任,父母也儘量依賴、順從子女。這是這一年齡層(子女五、六十歲,父母八、九十歲)常見的情形。這一輩父母的童年是跟著逃難、躲警報、有一餐沒一餐、渾渾噩噩的日子;青壯年是糊里糊塗結婚、糊里糊塗生了小孩、烈日驟雨下工作再工作;然後突然有一天,子女跟他們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再工作了。」這才停了下來,開始「休息」。但是他們過去沒有想過「休息」的日子怎麼過(除了睡覺補眠以外),所以大部分還是聽從子女安排。他們的童年是灰暗的狼煙,青壯年是無盡的烈日,老年是溫柔的晚霞,不過多數人沒有目的地,所以也無須趕路。通常怕的是,子女的家庭、事業是否有變、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如果發生這類的變化,晚霞隨即成為陰霾,老人只能在角落裡飲泣,無能為力。

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得天獨厚。童年時享受普遍的國民教育,如果能通過層層考試,就能取得高等學歷,在人生的起步上,有一個較優渥的開始;如果考試被刷下來,還是有許多機緣,如果夠打拼,通常可以創下一個或大或小的事業,給自己家人一個舒適的生活。因此,這一輩的人,多數學歷比父母高,成就比父母大,自信心也特別強。而且正好歷經台灣的政治、社會轉型,言論自由的鬆綁,因此憑藉經濟的優勢取得絕對的話語權。

但是1970、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初入社會即逢千禧年後的台灣經濟轉型,經濟趨緩、產業外移,高等學歷不再值錢,再多的努力似乎總歸徒然,陰鬱的環境下造成心理的陰霾。在父母的眼中,是草莓的X世代,但比較他們的下一世代――嶄新的網路世代,似乎掌握資訊的能力也不足。

台灣面對高齡化的問題,目前其實卡在這三個世代之間的糾葛。

已經進入高齡的戰前世代是目前被照顧的一群,他們多數有比較認命的人生觀。不論年輕時做的是甚麼,在兒女眼中不見的是多偉大的事,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提起,塵封在心中的一個角落。隨著老去而來的病痛衰弱,只能更加依賴別人――賴著老伴、賴著兒女、賴著外傭,唯一能夠具體反對的就是,要他們離開代表這個依賴對象的家,住進機構的時候。

何凡很難做為他們這一世代的代表,但卻有下一世代的影像。他們逐漸地走入老年,也正在照顧衰老的長輩。從他們寬廣的見識,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從照顧長輩的經驗,他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他們注重健康,同時享受生活。旅遊、運動、志工、下午茶,填滿了退休後的時間。他們對於老年生活是有自信的――自己的生活自己來安排,但是政府必須建立制度、提供資源,讓安排成為可能。他們比較沒有信心的是,未來的草莓世代是否能把這事搞好,所以他們會一直地提供意見、下指導棋,甚至佔著決策的位置不放,以防年輕人「亂搞」。所以雖然暮色低垂,但如果腳程夠快,超過地球自轉的速度,或許永不會日落!

倒楣的下個世代,必須接下上一世代留下來的東西,但卻很可能已經不是他們能負擔的。他們鮮有機會為自己思考未來的需求,只能被動接受前人規劃好的東西。面對未來的茫然與無力,他們只能邊走邊瞧,一邊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不過,他們也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不要讓下一代承受這種痛苦,所以許多人放棄生育,儘量切斷各種糾葛,縮回自己可以控制的小小空間。晚年是燦爛的晚霞還是灰暗的餘映,似乎也沒甚麼好計較的了!

我是屬於戰後嬰兒潮的這個世代的,所以也有一點何凡前輩的那種心態,但是我也常告誡自己,年輕一輩有年輕一輩的未來。我們自己能做的是,用自己的資源儘量照顧好自己,不要成為下一輩的負擔。但是拉到公共政策的面向,勢必不可能那麼隨興,各種不同訴求會從不同管道進來,影響決策。要在不同世代間取得平衡,實非易事,我們可能需要更有效率的機制,讓世代之間的溝通更順暢,才有可能。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更像是個「轉大人」的青年!

或許我們毋須趕路,而只需告訴後來的人:「慢慢來,注意看,我們搞砸了甚麼,不要再犯同樣的錯。」

高齡化 老人照護 少子化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