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多的是你我不知道的生命故事——兒童安寧緩和醫療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
和煦的午後,窗外陽光悠悠灑在樹上,葉子隨風搖曳著。手機螢幕忽然亮起了顯示:「兒童加護病房需要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整合小組的協助!」訊息劃破了寧靜,也跟著一起挑戰家庭的愛、關懷與失落。
加護病房冰冷厚重的大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是:無奈的父親、昏倒在旁的母親、泣不成聲的姐姐、眼神呆滯的妹妹,散落在旁的醫護團隊,而越過人群的頭頂,終於看見生病兒童目前的生命徵象,正壓呼吸器發出規律的巨大聲響,牽引著眾人的呼吸,路過的醫師說道:「你們不要圍在這裡,好像病人狀況很差的樣子!」看著螢幕心裡想著:「十四歲的孩子,心跳每分鐘只有30到40次,血氧50%左右,真的是很不好呢。」這真令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迅速掌握狀況後,兒童安寧緩和照護小組出動了兒童個案管理護理師、醫療輔導師、表達性藝術治療師、紅鼻子醫生等等,現場我們分工合作,協助每個家人「在他專屬角色位子」的陪伴與互動中,確實得到支持與關懷。
醫療戰場上,醫療照護團隊裡的醫護人員在旁陪伴支持,並注意孩子是否有不舒服。紅鼻子醫生在生病兒童的床邊,再次吟唱著孩子平常最喜歡的歌,向他們永遠的孩子老大致意。
無奈的父親看著病床上瀕死的摯愛兒子、倒在旁的妻子與不知所措的其他孩子們,他噙著淚,壓低聲線說著話,如同他所壓抑的情緒。我們協助陪伴著父親,討論聯絡規劃兒子的身後事;崩潰的母親清醒時哭天搶地、語無倫次,每看兒子一眼就昏厥,我們陪她哭,讓她說,說著她心裡與現實巨大的落差,幫助她一小步、一小步縮短那屬於失落的距離。
床邊泣不成聲的姐姐,我們攬著她顫抖的肩許久,微弱的聲音默默的擠出一句沉重話:「阿姨,是我的肝臟害死了弟弟嗎?」抱著她,我們心都酸了:「姐姐,弟弟的肝有在長大,只是身體裡面還有很多不同的器官,要一起合作才能度過危險。」姐姐看著我們:「好!我知道了,那可以讓我送弟弟嗎?」我們留下淚笑著說:「當然。」我們小組除了關心生病的弟弟,協助他的事情,同時也給姐姐及時正向的鼓勵,讓她知道,身為姐姐妳做得很好。
眼神呆滯的妹妹,我們蹲下身看著她:「你還好嗎?有嚇到嗎?」瞬間瓦解的情緒,妹妹點點頭後,開始放聲大哭,團隊用著符合六歲孩子認知發展的繪本,與妹妹談談關於哥哥正面臨什麼事,引導畫出兄妹約定要養狗狗的祝福卡片,而過程中妹妹說出今天是她的生日。而我們知道今天之後,每年的這天,永遠不會再一樣了,就帶著妹妹選了一份禮物,說明是哥哥送給她的告別與生日禮物。
當家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到安慰,一家人終能在孩子離開時,陪在孩子身邊,跟他說大家有多愛你!謝謝你帶給我們這麼多的快樂!謝謝你總是貼心的照顧著家裡每個人!
這天之後,我們聯絡進行後續哀傷撫慰與關懷,知道爸媽彼此好好支持、姐姐每晚守靈陪著弟弟到最後、妹妹當天晚上夢到哥哥親自來跟她說:「生日快樂!」而我們想跟弟弟說:「孩子!謝謝你的貼心!謝謝你用生命,教會我們珍惜身邊的一切!謝謝你幫我們一起安慰了家人!我們愛你!」
醫療團隊也分享了他們在百忙的加護病房照顧中,分身乏術,沒有足夠時間停下來關心這心碎家庭的無奈。我們也想跟醫療照顧團隊說,你們不用擔心,有我們兒童安寧緩和整合小組的專業夥伴,大家一起來照顧與關心孩子與家庭!
面對生命的挑戰,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用著溫柔、舒適、專業、尊重及陪伴,與孩子及家人一同預先討論整體醫療照護計畫,選擇最合適的醫療決策,最大化有生活品質的時間,接納彼此互相道愛、道謝及道別,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確保家庭裡的所有成員都能安心的度過,用愛彌補生命的限制,讓臨終不再是冰冷凝結的死亡氛圍,而是全家人擁抱彼此,陪伴心愛的孩子,讓愛永續連結下去的時刻,在心中留下美好正向的生命經驗,祝福彼此,並覺得能擁有這一段愛的結緣,真正是幸福。我們繼續一起努力,讓這一些都能成真。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平台/新型菸品的危害——如何察覺孩子使用電子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新世代的菸草戰爭——誤信加熱菸安全,「升高健康風險,更難抗拒菸癮」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醫病平台/ 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
醫病平台/ 給予醫療建議與尊重病人自主之拿捏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醫病平台/發現新生命是病人和醫生共同的生命故事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的挑戰與未來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
護理師自費 替洗腎患者送餐
醫病平台/寫作有益健康!精神科教授把自身醫病過程化為有頭緒的故事,讓自己無需怨天尤人
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
猜你喜歡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打三劑疫苗 買防疫保單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使用過量止痛退燒藥當心急性肝衰竭!教你正確使用使用過量,呵護你的小心「肝」
早餐吃對了嗎?/燕麥粥、地瓜沙拉、水果 美味組合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火神的眼淚」爆破特效推手陳銘澤血癌離世 享年39歲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餐廳勤消毒 祈禱別被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