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急診醫師娘的標準寫照:獨立自主、與寂寞共處
編者按:「醫病平台」希望能透過這專欄,增加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的互相了解。我們過去的討論除了醫師談他的專業以外,也分享醫者自己或家人生病的經驗,但我們很少有機會了解醫師的家人對先生這種職業的感受,因此本週我們依序由老、中、青三代的「醫師娘」執筆,希望能幫忙社會大眾了解醫師家人的內心世界,也可以更體恤醫師的付出。
醫師在台灣的平均薪資和社會地位相對較高,所以醫師娘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總是好命的一群,光鮮亮麗之外,整天可玩樂享福,不用外出工作,穿得漂漂亮亮吃下午茶,累了就回家數鈔票即可。這麼敘述或許有點過於誇張,但其實這正是許多人對於醫師娘的想像,各種醫療電視劇中可見一斑。也因為如此,許多年輕女性只因嚮如此生活,拼了老命成為醫師娘,或是常對醫師娘投以羨慕的眼光。其實隨著醫師的成長階段、選擇的科別不同,生活和工作型態也有所不同,醫師的另一半所過的生活也會有所差異。有些醫師娘或許真的是過著如前述公主般的生活,但那應只佔極少的比例,至少我本身和身邊的醫師娘們,不全然是如此,甚至相反地,許多都是精明幹練、獨立自主的另一半。
我的先生是在醫學中心上班的急診科醫師,急診科和其他科別的上班模式較為不同,採十二小時制,且白夜轉換頻繁,若是值加護病房含查房工時可高達十六小時左右。另外,上班時的壓力密集度也很高。先生常告訴我,他上班就像「打怪」一樣,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衝鋒陷陣,針對病患們不同主訴進行快、狠、準的醫療處置,將病患穩定下來後,再安排出院追蹤、或是轉至適合的病房或加護病房;也因為急診的不確定性,急救復甦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身心壓力也如影隨形,往往回家已是身心俱疲。此外,除了以上的臨床工作,在醫學中心工作還必須肩負教學及研究,不管是各種繁瑣的行政事項,或是日新月異不斷累積的醫學新知,都只能夾雜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每天看著先生忙進忙出,下班還頻頻接電話處理公務,一方面除了感到驕傲,卻也擔憂先生的身體健康,在日夜顛倒,三餐不全的生活中要如何維持?以上的前情提要,刻劃出典型的急診醫師生活。相對的,急診醫師的太太的實際日常又是如何呢?
我常自嘲:「跟先生交往時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單身,婚後更常覺得自己是單親媽媽。」其實這一點也不為過。在醫師繁忙的工作之下,獨立自主和能與寂寞共處簡直是所有醫生娘的必要條件,而身為急診科醫師另一半的我尤其感受很深。因為先生的上班工時及班種多變,再加上行政及研究工時,往往很多事情必須由我獨立一手包辦,在我的字典裡,「依賴」這個字是幾乎不曾出現的。舉例來說,先生已經連三個月的大夜班,家中未滿一歲的女兒只能沒日沒夜地獨自一人照顧,即便先生下班,也總是先留在醫院處理公務,回家也差不多要休息儲蓄體力,以接續晚上的夜班,甚至連我生產前破水,第一時間也是我獨自扛著待產包,至附近診所檢查,老公下班後才急急忙忙地前來探視。
婚前還在交往的階段,醫學系也是大大小小考試不斷,加上臨床還在學習,所以常常無法和其他系所的大學生一樣,那麼甜蜜地到處約會,最常就是我一人逛街、一人找事做,或是一起到圖書館念書,偶爾一起短期的旅行已經算是奢侈。又譬如,最近帶著小孩去上游泳課,老師總問:「媽媽,怎麼每次都是你下水?我們這邊大部分都是爸爸帶游泳課,媽媽都不敢下水怕學不來或抱不動小孩欸!」聽完我差點噗哧一笑,帶小孩游泳對我來說根本是「一塊小蛋糕」!也許是因為身為急診醫生娘,早已習慣獨立自主。
總而言之,醫師的另一半也許不如螢光幕上的那般光鮮亮麗。獨立自主、包辦家務育兒、學會與寂寞共處、懂得忍耐及體諒都是最真實的寫照。身為一位全職媽媽及急診醫生娘,我不遮掩也不需包裝,踏實的盡好自己的責任,無非是想讓先生能心無旁騖的盡到醫師的天職,造福更多的病患。僅以本文獻給所有醫師最強的後盾,醫師娘!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下)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中)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我的經驗/喝坊間流行果油 竟然拉肚子
專業觀點/攝取過量易腹瀉 不如吃深海魚
連夢裡都在問,哪裡沒注意到?泌尿科權威憶那些手術臺上的意料之外
長輩心中外科就是神?內科醫師慘被嗆「去藥局抓藥就好」 網曝原因
醫病平台/床邊教學讓醫學生體會「語言」與「態度」的重要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0.5公分之差長短腳造成膝蓋痠痛,拜師日名醫造福自己也造福病人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中的「語言」和「態度」
醫病平台/阿公送的兩塊太陽餅,對我的影響!
診斷書一定要出現「意外」兩個字?醫師的診斷書作文大賽
醫病平台/醫療的最小與最大
我的經驗/腰痠多年傳統療法沒效 椎間盤突出靠開刀解決!
醫病平台/火花是活著的熱情,不是活著的目的! 作為醫者我的「火花」是什麼?
醫病平台/如何做一個好醫生?醫師分享他的醫學生涯規畫二十年
醫病平台/賀台大醫學院神經科及台大醫院神經部40周年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愛囤物水果放到爛 精神科醫師兒也沒轍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醫病平台/邁入老年的醫師在想什麼 放射科醫師回顧他2020的退休生活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我的經驗/心跳高達180幾下 直奔醫院一次處理2種心病
專業觀點/WPW症候群 建議手術治療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影/30年已捐上億 離島狂醫大病暴瘦今再宣布遺產全捐公益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猜你喜歡
吳孟達傳病況惡化 藝界好友認「來見最後一面」
元宵節12大禁忌 別穿這色條紋衣、剪髮「一年都存不到錢」
港媒報導 吳孟達今下午病逝 享壽70歲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友曝吳孟達肝癌化療虛弱無力說話 僅能手勢給反應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罔腰再曝「流血」引熱議! 高市衛生局今發函通知說明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赴高醫調查罔腰懷孕案 高市衛生局結果出爐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為什麼老人會有「老人味」?簡單3招改善異味
整理包/228三天連假就醫別亂跑! 醫院服務門診資訊一次看
自曝懷孕引關注!罔腰接受調查 高市:釐清事證中
一輩子都被責任追著跑....一個精神科醫師罹帕金森氏症告白:生病12年,我才真正「活著」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可樂、氣泡水用二氧化碳 納食品添加物列管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陳時中證實:部分負擔會小幅提升、不影響弱勢慢箋
喉嚨癢咳不停,吃枇杷有用嗎? 中醫警告「4種情況」淺嚐即止
「等死了再睡」不再成立 你該知道的長壽最佳睡眠時間
健康「乳」妳所願!醫:遠離乳癌靠「三及早」!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0225元氣網直播預告/輕鬆甩肉 陳淑麗明教簡單瑜伽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上)
不再放寬!3月起居服時數不足者照顧失智重症 少賺50元
健保費率、部分負擔雙漲 醫療工會批無助改善血汗醫院
部分負擔調整方案曝光 衛福部:還沒收到健保署資料
桃園人幫CPR意願六都最高! 去年103人從鬼門關撿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