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急診醫師娘的標準寫照:獨立自主、與寂寞共處
編者按:「醫病平台」希望能透過這專欄,增加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的互相了解。我們過去的討論除了醫師談他的專業以外,也分享醫者自己或家人生病的經驗,但我們很少有機會了解醫師的家人對先生這種職業的感受,因此本週我們依序由老、中、青三代的「醫師娘」執筆,希望能幫忙社會大眾了解醫師家人的內心世界,也可以更體恤醫師的付出。
醫師在台灣的平均薪資和社會地位相對較高,所以醫師娘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總是好命的一群,光鮮亮麗之外,整天可玩樂享福,不用外出工作,穿得漂漂亮亮吃下午茶,累了就回家數鈔票即可。這麼敘述或許有點過於誇張,但其實這正是許多人對於醫師娘的想像,各種醫療電視劇中可見一斑。也因為如此,許多年輕女性只因嚮如此生活,拼了老命成為醫師娘,或是常對醫師娘投以羨慕的眼光。其實隨著醫師的成長階段、選擇的科別不同,生活和工作型態也有所不同,醫師的另一半所過的生活也會有所差異。有些醫師娘或許真的是過著如前述公主般的生活,但那應只佔極少的比例,至少我本身和身邊的醫師娘們,不全然是如此,甚至相反地,許多都是精明幹練、獨立自主的另一半。
我的先生是在醫學中心上班的急診科醫師,急診科和其他科別的上班模式較為不同,採十二小時制,且白夜轉換頻繁,若是值加護病房含查房工時可高達十六小時左右。另外,上班時的壓力密集度也很高。先生常告訴我,他上班就像「打怪」一樣,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衝鋒陷陣,針對病患們不同主訴進行快、狠、準的醫療處置,將病患穩定下來後,再安排出院追蹤、或是轉至適合的病房或加護病房;也因為急診的不確定性,急救復甦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身心壓力也如影隨形,往往回家已是身心俱疲。此外,除了以上的臨床工作,在醫學中心工作還必須肩負教學及研究,不管是各種繁瑣的行政事項,或是日新月異不斷累積的醫學新知,都只能夾雜在下班後的零碎時間,每天看著先生忙進忙出,下班還頻頻接電話處理公務,一方面除了感到驕傲,卻也擔憂先生的身體健康,在日夜顛倒,三餐不全的生活中要如何維持?以上的前情提要,刻劃出典型的急診醫師生活。相對的,急診醫師的太太的實際日常又是如何呢?
我常自嘲:「跟先生交往時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單身,婚後更常覺得自己是單親媽媽。」其實這一點也不為過。在醫師繁忙的工作之下,獨立自主和能與寂寞共處簡直是所有醫生娘的必要條件,而身為急診科醫師另一半的我尤其感受很深。因為先生的上班工時及班種多變,再加上行政及研究工時,往往很多事情必須由我獨立一手包辦,在我的字典裡,「依賴」這個字是幾乎不曾出現的。舉例來說,先生已經連三個月的大夜班,家中未滿一歲的女兒只能沒日沒夜地獨自一人照顧,即便先生下班,也總是先留在醫院處理公務,回家也差不多要休息儲蓄體力,以接續晚上的夜班,甚至連我生產前破水,第一時間也是我獨自扛著待產包,至附近診所檢查,老公下班後才急急忙忙地前來探視。
婚前還在交往的階段,醫學系也是大大小小考試不斷,加上臨床還在學習,所以常常無法和其他系所的大學生一樣,那麼甜蜜地到處約會,最常就是我一人逛街、一人找事做,或是一起到圖書館念書,偶爾一起短期的旅行已經算是奢侈。又譬如,最近帶著小孩去上游泳課,老師總問:「媽媽,怎麼每次都是你下水?我們這邊大部分都是爸爸帶游泳課,媽媽都不敢下水怕學不來或抱不動小孩欸!」聽完我差點噗哧一笑,帶小孩游泳對我來說根本是「一塊小蛋糕」!也許是因為身為急診醫生娘,早已習慣獨立自主。
總而言之,醫師的另一半也許不如螢光幕上的那般光鮮亮麗。獨立自主、包辦家務育兒、學會與寂寞共處、懂得忍耐及體諒都是最真實的寫照。身為一位全職媽媽及急診醫生娘,我不遮掩也不需包裝,踏實的盡好自己的責任,無非是想讓先生能心無旁騖的盡到醫師的天職,造福更多的病患。僅以本文獻給所有醫師最強的後盾,醫師娘!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平台/新型菸品的危害——如何察覺孩子使用電子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新世代的菸草戰爭——誤信加熱菸安全,「升高健康風險,更難抗拒菸癮」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醫病平台/ 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
醫病平台/ 給予醫療建議與尊重病人自主之拿捏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醫病平台/發現新生命是病人和醫生共同的生命故事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的挑戰與未來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
護理師自費 替洗腎患者送餐
猜你喜歡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