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預簽放棄急救,就能保證生命終點有尊嚴?
鼻胃管、氣切、插管、尿布,一定導致生命沒有尊嚴嗎?那麼,預簽「放棄急救同意書」就保證生命的終點能擁有尊嚴的死亡嗎?
我不禁想起婆婆在世的最後那幾個月。
當時,再半年她就要過九十歲生日了,但整個月她都在加護病房和死神拔河。巴金森症折磨了十年,雖然有最好的照顧,有最好的醫藥控制,但是,進出醫院、輾轉病床,終究還是折磨!
從昏迷、送急診室、插管,那一刻她的兒子女兒都已決定「讓媽媽安詳地走,不做無意義的急救。」但,甚麼叫做「無意義」呢?點滴、打抗生素、導尿、胃造口、灌營養品、偵測心跳呼吸、偵測血氧濃度,每一項都是有意義的啊!每一支管子都是生命線啊!家族好幾十位醫生,誰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啊?
婆婆很努力,五十六天了,慢慢恢復了知覺,清醒的時間多了,意識也回來了,雖不說話,但眼神看得出她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名字,當她對醫生微微點頭,嘴形似乎在說A-li-ga-do(日語的「謝謝」),全部的人都感動不已。
終於,拔管成功!再觀察了五天,獲准搬到普通病房了!
我們都知道,這是另一段艱苦路程的開始,氧氣筒、抽痰器、翻身、拍背、灌食、導尿,這些都再也沒有ICU(加護病房)護理師二十四小時監測狀況了,家屬和外勞都是半調子的照護者,對病人來說,更是少了安全感。
出院不到十天,再次呼吸困難而昏迷,氧氣也無法發揮搶救功能,婆婆想必是累了,赴急診室途中就撒手人寰——真正是自己決定「不要再做無意義的急救了!」這就是宗教上說的「有福報」、「得恩典」吧?
婆婆走後兩個月,我發現了自己罹癌,治療期間進出醫院成了家常便飯,我很幸運在現代醫療照護下度過了痛苦的化療過程,經濟和家庭生活也都平安過關。
在穿梭急診、候診、檢驗等等部門時,我旁觀醫護與患者的互動、閱讀著患者和陪病者的人生故事,實在都比臥床、鼻胃管和氣切還要無奈好幾十倍的!
最不忍心的一幕是一位中風坐著輪椅的壯男,約莫六十歲,半邊身子癱著懸在輪椅扶手,口水流滿一身,脾氣很壞,發出野獸一般的低吼,無辜的外勞哭喪著一張臉,不知所措又挨罵、委屈無從辯白。患者的家屬看來大約八十歲的光景,應該是母親吧!是一位優雅有教養的長者,屈身為兒子擦拭臉部,卻被那健康有力的一隻臂膀用力揮開,老太太跌了個踉蹌!
據說這位患者必須每天來做復健,做那些不知對他的病情有多大幫助的復健!像這樣無望的醫療、無止盡的對家人的折磨,和經濟無底洞的恐慌感,每天二十四小時在無數個家庭裡上演。
遺憾的是,再怎麼重視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再怎麼鼓勵醫師的醫德養成、再怎麼修法充實健保制度,都無法解決這些可能在每個人身邊發生的難題。於是,當「病」是可治卻不會痊癒、「自然死亡」又遙不可及之時,醫者、病者、陪者只好揪在一塊,忍受著那無邊無際的無奈了!
(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平台/新型菸品的危害——如何察覺孩子使用電子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新世代的菸草戰爭——誤信加熱菸安全,「升高健康風險,更難抗拒菸癮」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醫病平台/ 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
醫病平台/ 給予醫療建議與尊重病人自主之拿捏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醫病平台/發現新生命是病人和醫生共同的生命故事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的挑戰與未來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翻轉腳本/向外求援 原來家門外仍有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蛋糕配咖啡 聽音樂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