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跟醫生一起面對不確定的醫療—共同建立健康識能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文明已見證人的壽命比起以前延長很多,像日本及部分北歐國家都可以見到長壽村和許多百齡人瑞,但絕大部分的已開發新興國家像是台灣,平均預期年齡都在八十上下,隨著慢性疾病的增多,銀髮族要面對的嚴重健康衝擊,幾乎是無法豁免的。

換一個角度,醫生即使醫療專精、年資老到,在治療病人時也難免會遇到治療不確定,提供的治療是否對某位特定病人最好,包括治療方法以及預後;尤其越接近生命的終點,任何醫療的不確定性也隨著增高。

當醫師們不再那麼有把握治療是否一定會朝正、負面發展,當治療預期的成果不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更低的時候,醫師們難道能免於困擾?再多年的醫療執業生涯,甚至治療病例千百個,也無法確保醫師的困擾和不確定性能獲得完全免疫。恐怕病人並不容易想像,醫師們也有困擾的時候,醫師的專業成長階段其實需要歷經無數次不同的醫療經驗和不同的病人,體驗和判斷各種高低不同的風險,從這些經驗中把風險管理到恰當為止;但是每一個病人其實都不相同,尤其是遇到嚴重的惡性癌症和多器官衰竭等,每個病人對醫生而言都是大小不等的挑戰。其中尤甚的是,怎麼樣讓病人知道和接受呢?

病人總是期待他們的醫師能夠把問題徹底解決,總希望一個百分之百的答案,手術後一定會好起來,這個療程之後應該會恢復到能夠出院回家,從此能夠過獨立康健的生活,這是病人最喜歡聽的標準答案,病人很少考慮到醫生其實經常需要斟酌不同的治療,參考國際上醫學的經驗,預期能達到的最高效果。

比方說國際上較先進國家對於某一類的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使用了不同的抗癌藥物,對於某一個年紀和性別的人可能有一年或五年不同的存活機率,這樣的機率或者風險是依據國際上很多大型的研究比較有系統的方式整理出來,那麼國際上的經驗如何能夠妥善運用在醫生面前的這一位病人身上呢?可以推論與預期有差異的機會又有多大?即使在大的醫學中心或者很有經驗的醫師,可以用他們曾經治療的經驗加上局部調整,估計治療結果會比國際更好或者稍差的痊癒比例,但是每一個病人出現癌症的狀況都不一樣,幾乎沒有兩個病人在癌症的發展中接受治療與診斷的方式是一致的,因此不確定性是每分每秒有所不同的,化療藥物對抗癌細胞,身體其他的正常細胞卻要面對化療藥物同時產生的破壞。如果病人本身已經有各種其他不同的疾病,即使是初期治療反應能獲得有效控制,在癌症的發展後期,並無法確定相同的治療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每一個病人其實都處於多元的不確定中:疾病發展的不確定、病人生理對治療與疾病的耐受力、醫師對於疾病的掌握功力、醫療資源的有限程度、醫學發展的進程等各種變項的組合,也因此當然會加劇預期的不確定性:因此對醫生來講,逐時的檢測與評估病人身體的整體狀況,就非常非常的重要。

在這樣複雜起伏變化中,病人如何去體諒或者體貼醫生在面對疾病本身的捉摸不定,病人身心靈,病人的家屬,還有醫療專業團體對醫生執行職務的特殊條件,都是很有挑戰的。

循序漸進敦敦善誘

醫生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決策時候,應該把病人、家人當作共事的夥伴,將複雜的醫學、分子生物、基因多形性(genetic polymorphism)等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與病人和家人溝通,只有在淺顯易懂、循序漸進下,才可能讓病人跟家人深入體會醫生的醫術精湛。醫師將病人跟家屬當作朋友親人一樣的關切,嘗試了解病人對於自己身體逐漸失去掌握的困擾及失望,體會家屬眼看病人身心功能逐步下降的不捨,這樣的困難也能包括病人以及家屬在社會家庭功能上產生的嚴重影響,甚至經濟上的窘困。

化被動為主動

病人跟家屬能夠學習採取更有效的方法與醫生溝通,也是相當重要的。相信醫生絕對願意,也非常願意有效精準地與病人、家屬一起面對疾病的發展。病方可主動將各式的困擾寫在紙上,提供給醫療人員知道,詢問醫師是否用群組或社交媒體,可以把這些逐日發生的狀況回饋給醫生跟護士,就像有很多高血壓病人,每個月回到門診的時候能將每一天自行在家中量血壓的紀錄交給醫生看一樣,甚至是病人先前到其他的醫院診所檢查治療的資訊,能夠也提供給醫生參考,或者是病人自行研讀國際專業期刊報導,所獲得最新的醫學知識,或許可能跟自己的疾病相關,也應該可以主動提供給醫師來參考。

病人跟家屬願意積極主動有系統地與醫生護理人員來溝通,會創造最佳的醫病關係。

當然大多數的情形會發生在一個醫生必須同時照顧相當多的病人,在他們有限的時間之下,難免會有照顧不周無法隨時隨地回應的限制;但是醫生或者病人對於這樣的互動模式以及範疇,在醫病互動的早期,應該就可以建立一個習慣,嘗試從持續互動中建立可靠穩定的信賴與期待關係,提供共同成長的空間,創造醫病雙贏的成果。是現代社會中醫師的基礎素養,也是病人和家屬建立充足健康識能的良機。

(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

抗癌藥物 高血壓 化療 手術 器官衰竭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