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膽道專家爆膽囊炎 急返台微創動刀
急性膽囊炎 菲醫只給止痛藥
我是膽道專家,一看超音波就告訴他們這是膽發炎,醫師還不相信,只給我止痛藥,第二天止痛藥吃完了,又開始痛,只好再開一個半小時的車到醫院。
我兒子黃士維(現是秀傳微創中心院長)問他們:「這裡有做內視鏡膽切除嗎?」他們說:「偶爾做一、二次」,這樣我才不要讓他們做「第三次」。
手術黃金期 開3小洞摘膽囊
原本問轉機回台要24小時,這樣「我的膽早就破掉了」,所以立刻找其他航空班機,當天就飛回台灣,當時高燒不退、疼痛不減、白血球上升近兩萬。
急性膽囊炎最佳治療即是手術切除,目前主流手術方式是微創手術進行摘除,若錯過手術黃金時期,膽囊易破裂且併發敗血症,甚至引發休克風險。
我半夜回到秀傳醫院,做電腦斷層、超音波檢查,就用內視鏡開刀,由微創訓練中心院長吳鴻昇、副院長周德敖動手術,半小時就結束,「微創就是微創」,開三個洞而已,一天內就出院了。
其實我固定健檢,並沒有發現什麼小結石,可能是極小的膽沙,X光片也看不到,小結石發生膽阻塞,造成嚴重發炎。
胃沾黏嚴重 微創一天即出院
我的胃曾切除掉三分之二,胃沾黏嚴重,要開這種刀更不容易,因為要在沾黏的胃找到膽道更不易。如果沒有微創,在菲律賓就得開大刀,比較會有併發症,住院至少也要住4、5天, 不像微創一天就可出院。
所以,病後我就發願要救世救人,讓菲律賓的醫院不要偶爾只開一、二刀內視鏡,讓當地人及旅遊觀光客也能有微創醫療,否則連菲律賓二級大都市都無法動微創手術,所以後來有些東南亞的醫師也到彰濱秀傳微創中心學習、接受訓練。
無膽囊飲食 少量多餐不油膩
膽囊切除對我而言算小case,除了飲食不要太油膩,與一般人飲食無異,少量多餐就好。
所以我現在吃得很簡單,不太吃澱粉,早上吃個蛋、水果沙拉、優酪乳,中午多吃蔬菜,每周走路二次,走路一萬步,用計步器記錄運動情況。
我從高三就胃出血,上了台大醫學院壓力更大,我彰中畢業,到台大後,覺得自己是來自鄉下的小孩,得更拚、成績不能輸人家,大一就拿到「書卷獎」,但大二時又胃出血,驚覺造成胃潰瘍、出血與壓力有關,為了減壓,加入椰風社,彈吉他唱歌,還當上社長,把土風舞引進台大。
不過到了台大住院醫師時期,又胃出血,「我就是那種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人,一再胃出血完全是因為壓力」,前後5次胃出血,最後只得進行胃切除手術。
不喜開大刀 才發展秀傳微創
我是拿刀的,住院醫師時期幫病患動刀,自己也被開刀很不好意思,但我堅持要走外科,更由於自己的胃疾,要成為胃腸科專家。其實我討厭對病人開大刀,因為大刀比較容易有合併症,所以後來在秀傳發展微創。
人生就是這樣啦,想什麼東西達成就好了,想買好醫療儀器,達成很不錯,沒達成也沒關係,小孩跟媽媽要玩具,也不是每個都能要到,夢想有一百個,沒夢想就完蛋了,但不是每個都能達到,有夢最美。
醫學辭典/急性膽囊炎
膽囊位於肝臟後方,是人體小倉庫,負責儲存肝臟製造的部分膽汁,膽汁可協助消化脂肪。
膽囊炎95%是膽結石阻塞膽囊管引起膽囊發炎,另外,5%可能是重病或腫瘤引起。通常膽囊炎發展很快,幾小時就可能演變成急性膽囊炎。女性罹膽結石機率比男性高,引起急性膽囊炎風險較高,但隨著年紀增加,男女罹病風險又相近。
急性膽囊炎最常見症狀是腹痛。疼痛從上腹部中心或右方,可能轉移至右肩或背部,腹部超音波是常做的檢查。懷疑急性膽囊炎,醫師會要求患者住院,禁食空腹,接受抗生素治療,但因膽結石仍在,再犯比率高,建議在黃金時間72小時內接受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
膽囊切除後,肝臟仍分泌膽汁,以消化油脂類食物,但因沒有膽囊儲存膽汁,術後飲食應清淡,以免膽汁分泌不及,有時病患易腹瀉,3到6個月後總膽管擴張以代替膽囊功能,飲食就可恢復正常。(秀傳微創訓練中心院長吳鴻昇口述。)
黃明和小檔案
現職:秀傳醫療體系總裁
年齡:79歲
出生地:彰化
專長:胃腸肝膽內外科,尤其是肝內結石的治療
學歷:
●台大醫學院畢業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公衛學院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碩士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
●民國62年開設黃明和外科醫院
●69年創立秀傳紀念醫院,先後成立彰化、台北、竹山、彰濱秀傳
●曾任第一屆第5、6次增額立法委員、第4屆立法委員
●立法院厚生會創會會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專業觀點/腦中有病灶 最好別開車
我的經驗/得腦瘤22年切除又復發 做好三件事至今無恙
醫院管理心法 許惠恒公開6張處方箋
醫病平台/後事實時代的疫苗猶豫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與神經衰弱的興衰
醫病平台/一盒被退回的鳳梨酥:怪胎與自閉症的兩種文化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體重破百直腸科名醫陪兒路跑甩肉20公斤 病患以為看錯醫師
醫病平台/「病人角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
醫病平台/醫院裡不可或缺的存在! 美國麻醉科醫師照顧新冠肺炎病人的內心世界
專業觀點/不讓家人陷入抉擇 一起接受諮商
我的經驗/與老伴約定「我不會比你先走」!預立醫囑,要生得健康、死得乾脆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醫病平台/麻醉科醫師回首SARS的醫生與疫死
醫病平台/默默的守護者 麻醉科醫師的內心世界
醫病平台/不只是勞雇關係,「社會參與照顧」應被重視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聲帶長息肉、甲狀腺結節 雙重衝擊皮膚科名醫險得憂鬱症
醫病平台/長照、移工、治療室裡的笑顏
醫病平台/家庭看護工的悲傷情緒何處投遞:帶著隱形悲傷的阿蒂們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謝維銓逝世 張上淳:離世不在預期
醫病平台/Remote OSCE——疫情時代下的醫學教育再思考
專業觀點/手術中途醒來 未必麻醉不完全
我的經驗/開刀開一半我被痛醒!麻醉退了 超恐怖經驗
醫病平台/VR醫學教育的應用與開發
醫病平台/後疫情時代的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
醫病平台/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忙開刀一天只吃一餐 名醫胃痛又染菌!友胃癌逝警惕:健康不能再拖
醫病平台/執行「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的我見我思
醫病平台/由預立醫囑談如何面對「生、老、病、死」
醫病平台/消失中的「家庭醫師」及「一般內科醫師」改變了醫病關係
我的經驗/不給下一代負擔 為自己做好安養
猜你喜歡
生這些病別亂吃水果! 一張表看懂「疾病對應忌食」清單
辣媽網紅PO哺乳照遭批暴露 國健署、醫師說話了
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還是肺炎?
檢出首例含萊劑肉品超標 台中市府開罰
酒精棉片消毒針頭讓學生共用 醫師直呼:不該發生的錯誤!恐傳播這些病毒
本島傳牛結節疹? 桃園明起針對5800頭牛打疫苗預防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體重破百直腸科名醫陪兒路跑甩肉20公斤 病患以為看錯醫師
痠痛吃肌肉鬆弛劑有效?藥師解析5種常用藥,副作用大不同
羅瑩雪乳癌病逝享壽70歲 檢察界震驚:4月太令人悲傷
茄紅素抗老又防癌!營養師建議一事更易被身體吸收
黃元德的養生秘訣/早餐黑咖啡 每日三蔬果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史上首次!食藥署砸千萬搶奎寧失策 免費配送藥局銷庫存
醫院管理心法 許惠恒公開6張處方箋
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 健保有條件全額給付
熟年如何安居/馬桶旁裝扶手 浴室鋪防滑墊
醫病平台/一盒被退回的鳳梨酥:怪胎與自閉症的兩種文化
限水抗旱用電也得注意 5個小叮嚀保你安全
我的經驗/得腦瘤22年切除又復發 做好三件事至今無恙
時隔半年再傳變色 化痰藥強生牧舒爾顆粒下架5萬包
善款扶助對象人數出爐!發現金、教育扶助採個人信託
熟年如何安居/住女兒新屋 老公寓出租
太魯閣號出軌/暖心醫護消…穿白袍衝入隧道 安撫嚇哭幼兒
3種老人常用藥 服用不當反危險
孝子揹父母下樓就醫 辛苦熬了近十年
健保給付制度 將出現2大變革
志玲姊姊無私的愛,可以由小孩到大人
「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送走爸爸弟弟妹妹,吳念真:絕對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
好市多蘋果連三周出包!兩萬多公斤遭退運銷毀
廖啟智胃癌病逝 么兒患血癌6歲離世成心中永遠的痛
兒少保護福利法案推手 法務部前部長羅瑩雪昨晚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