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者/打了十多針也進不去 病人怎信賴你?

【摘自《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作者╱黃瑞仁、撰文╱盧美杏,寶瓶文化出版】

當我是實習醫師時,我給自己打靜脈注射的極限是三次,如果已達三次還打不進去,下一步就是尋求幫助。

十多年前,我擔任病房總住院醫師,有一次在病房遇到一位悶悶不樂的實習醫師,我問他緣由,他說病人瞧不起他只是一位實習醫師,不肯讓他打針,因此心情非常不好。

這是我在當實習醫師時從沒碰過的情形。到臺大醫院住院的病人通常都知道,臺大醫院團隊是採共同照護制,如果團隊盡心盡力好好服務,應該不會發生病人不讓實習醫師打針的情形。我好奇地去詢問病人到底怎麼一回事?病人哀怨地說:「那個醫師昨天把隔壁床的人當實驗品,打了十多針,我ㄟ驚啦。」

我恍然大悟,原來病人目睹鄰床的遭遇,心生恐懼,難怪不敢讓這位實習醫師打針。我便去找那位實習醫師詳談,實習醫師自認為不被病人信任,很受委屈。但我明白地告訴他:「也許你聽了不舒服,但我要把我所了解的告訴你,昨天你幫鄰床病人打了十多針打不進去,後來是護理人員幫忙打的,難怪人家不敢讓你打針。」實習醫師啞口無言,默默接受了他打針技術的確有待改進的事實。

面對失敗,需後天學習color="0074ad">

現在年輕學生面對失敗的「能力」與我們這一代相比,的確有一大段落差。我們的父母多屬經歷過台灣從光復前進入光復後時期,大多數家庭非小康即小貧,慢慢地,腳踏實地在社會立足,終於有一點點成就,有了穩定的生活,格外珍惜點滴努力的成果,也因此帶動社會進步。世代交替,到了我們這一代,不管生活型態或經濟能力都開始和上一代完全不同。年輕人可能因為父母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相對較多,且備受呵護,容易把「得到」視為理所當然,反而缺乏面對挫折或失敗的機會。

以醫學院為例,我在教學門診常請那些即將成為正式醫師的年輕實習醫師們,回想自己當年能夠進入醫學院的種種因素:可能較容易專注,能靜下心來好好考試;可能是記憶力比他人好,或者是組織能力優於別人,所以能應付台灣的考試。但接下來大家要開始當醫生了,未來要走怎樣的路,成為一個怎麼樣的醫師,是否想清楚了?

醫學生在就學過程中,總是有大量的親朋好友在旁邊像啦啦隊一樣讚美著:「你好棒!」「你考上醫學系了!」「你是未來的大醫生!」但這些在呵護、讚美聲中長大的大孩子,開始要當實習醫師了,第一次要幫病人打IV(靜脈注射)時,竟然有因為找不到血管,靜脈打不進去,而直接用膠帶把頭皮針貼在手(pseudo cath 假靜脈導管)的狀況,然後關掉點滴,把病人送入開刀房,打算矇混過關;或有像前述因病人不肯讓醫師打針而自覺委屈的案例,這種面對挫折卻不去尋求幫助的行為,實在不是應付挫折的方式。

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color="0074ad">

當我是實習醫師時,我給自己打靜脈注射的極限是三次,如果已達三次還打不進去,下一步就是尋求幫助。尋求幫助的對象很多,可以找護理站的護理師,也可以找比自己會打針的同學或學長幫忙。這時候一定要面子放兩邊,病人的安危擺中間。我並不會因為別人比我擅於靜脈注射便覺得沒面子,我們必須思考的一點是,現階段也許在某些部分的技術不如他人,但醫學畢竟是全方位的,把它當成一段必要的學習過程,放下身段拜託護理人員幫忙,看到護理人員可以一針就進去,會恍然明白自己的進步空間有多大,一旦某日技術精進了,自信心便油然而生,切勿因此覺得自尊心受損而裹足不前。

試想,如果那位挨了十多針的病人是自己的親人,不覺得不忍嗎?病患至上的觀念要時時牢記在心,「視病猶親」並不只是一句口號;醫師誓詞中「病人的健康,是我的首要顧念」絕非陳義過高,只要把病人當成是自己的家人就好了。

能夠坦誠面對失敗後,下一步就是尋找解決方法。「一走了之」不是解決之道,日後若遇到更重大的醫療行為,面對更大的挫折,很難想像這一群醫師將來會用怎樣的方式面對?

做好心理準備,並勇於承擔color="0074ad">

當我是第四年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時,有一回在心導管室進行手術,學長也正在隔壁為另一個病人做心導管治療,沒想到手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病人心跳停止必須緊急CPR(心肺復甦術),我雖然已經結束心導管手術,但因為見學長仍在進行急救,便決定留下來幫忙。CPR進行了約三十分鐘後,學長一臉疲累地走出來,在導管室內託我去向家屬解釋目前的狀況。我嚇了一跳,因為面對家屬應該是該病人主治醫師的工作。聽到這突如其來的要求,我當下心中考慮著:第一,說NO,因為這並不是我的病人,家屬也不認識我,我如何去解釋?第二,說YES,學長平常對我很好,今天他面對病人生死關頭的疲累模樣,深深映在我心底;他汗流浹背的倦容,甚至讓我以為,是在手術房奮戰後的汗水和淚水的交織,他急救到如此盡心盡力,我理應伸出援手。 

我決定伸出援手。從導管室走到家屬等待室中間的二十秒,我腦海裡電光石火地閃著怎麼向家屬解釋目前呈現膠著狀態的說詞,所以當我一看到家屬就立刻說:「你的家人正由主治醫師為他治療,治療過程中出了一些狀況,目前是心跳停止,整個團隊正在搶救中,醫師無法出來向家屬報告,由我出來說明,他們仍在持續搶救。」我忍住不敢看家屬的反應,也因為無法回答家屬的疑問而選擇沉默,趕緊回到導管室。此時,外科團隊也加入搶救行列。又過了二十分鐘,學長第二次向我表示他依然走不開,要求我再度去向家屬說明,我只得硬著頭皮再去說明病情,向家屬強調主治醫師實在是走不開。可想而知,家屬當然很著急,一直詢問救回來的機會有多大?我只得以自己的臨床經驗誠實告知是「相當危險」,但主治醫師仍在盡心盡力與外科團隊繼續搶救中。

要如何面對家屬並告知家屬「手術失敗」,這的確是每位醫師都可能要面對的課題。當天晚上我下班後,也思考著這件事。我的臨床專長是心臟介入性心導管手術治療,不管是心導管手術或氣球擴張術,全世界的教科書都告訴我們,這種手術的常規死亡率是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七,意即每治療兩百人就有可能會碰到一個失敗病例,所以我遲早都會碰到病人的治療結果不如預期的情況,我該如何面對,這是要事先準備的。回頭想想我這個學長,他平常對人很客氣,對我也很好,是我印象中的好醫師,但在面對病人時,可以感覺到他在第一時間其實無法面對案例的失敗,才會要求我出面向家屬說明。而我呢?我則在這個案例中學到一件事,那就是以後若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我要第一時間就去面對。看清我們這一行業的特質,手術失敗了,無法在手術室的地上挖個洞跳進去躲起來,不如趁早想清楚;不敢面對失敗,就不適合當醫師。如果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如何期待快樂的醫學人生呢?

心導管 CPR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