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溫燕雪彰化縣】
上個月,陪友人掛急診,等待空檔,好幾個大人抱來一個小朋友,大概只有兩三歲,醫師看完診,護士要幫他打點滴,他立刻呼天搶地的哭起來。
動員好幾個大人將孩子壓制住,在他手背上插上針頭,小板子確實固定好,大家如釋重負,小娃娃也停止哭喊,只是仍舊趴在媽媽肩上啜泣。
這時,一位穿著寫有醫院名字黃色背心的小姐,笑容滿面走過去,拿了幾張椅子請家屬坐,原來她是志工,幫醫護人員的忙,也陪家屬或病人聊天,舒緩其緊張不安的情緒。
「我不要打針,我不要打針,打針好痛!」順著聲音望過去,一位六、七歲的小女生,護士要在她的小屁股上扎針,她眼眶含淚,躲在媽媽背後,任憑護士、爸爸媽媽軟硬兼施,就是不妥協。
這時,志工小姐走過去,輕聲細語說:「妹妹,妳生病了,要打針才會好哦,妳要勇敢,乖乖打完針,阿姨說故事給妳聽。」
「真的嗎?」小女生抬頭看向母親,媽媽點點頭,「好,我不哭,我勇敢」。就這樣,女孩忍著痛,信守承諾。
志工小姐拿來椅子,坐在女孩身邊,遵守剛剛的約定,說起故事來。漸漸地,耳邊傳來女孩笑聲,剛剛的疼痛似乎煙消雲散。
曾看過一句話,醫院志工是醫護人員與患者間的潤滑劑,真是一點沒錯。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