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許玉娟專訪】
「只要有需要的地方,我就會去。」出生彰化基督教家庭的阮議賢,受到和美教會張承宗牧師啟蒙,走出診所為弱勢族群看牙,足跡遍及原住民部落、偏遠鄉鎮。不曾出國的他,第一次出國,就是當起無國界醫師,甚至帶獨生女到柬埔寨義診、捐物資。信仰的力量,支持他樂在服務,不曾厭倦。
蘭嶼開啟醫療旅程
阮議賢原在台中市仁愛醫院服務,有天在報紙上看到蘭嶼蘭恩文教基金會徵求牙醫師,毅然決然前去服務。他說,過去到過許多山區,對原住民有好感,加上外婆及許多親戚住台東,「對我來說,那是我第二個家鄉」。
他在蘭嶼待了兩年,1992年4月間,澎湖縣衛生局長陳友邦到蘭嶼、綠島觀摩交流,由阮議賢負責接待,陳友邦邀請他到澎湖駐診,機緣巧合,開啟他另一段離島醫療旅程。
阮議賢在澎湖湖西衛生所服務一年,當時衛生處要求公費生畢業應返鄉服務,否則撤照,離島公費生紛紛回流,他自動讓出公費醫師職缺,自行開業。即使如此,當衛生局告知離島花嶼醫療資源不足,他二話不說,扛著器械就去義診。
創團巡迴離島看診
2003年,阮議賢任澎湖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隔年便創立偏遠離島社區巡迴醫療團,他負責吉貝、員貝、大倉、花嶼,每次到離島看診僅跟著一位助理,除了幫病人拔牙、補牙、洗牙等,也利用時間為國小學童檢查牙齒。
雖然醫療團經費由健保局補貼,但冬季東北季風來時,就得自費包船到離島看診,一艘快艇到花嶼就要兩萬元。阮議賢說,難以預測的氣候與海象是這項服務最大的困難點,風速一旦達5到6級、陣風達8級,官方交通船即停駛,民間的船風速達6至7級、陣風達9級還敢跑,但到了冬季、船程一遠,海上交通全都停擺,有錢包船,船家也不開。
由於巡迴醫療計畫向健保局遞交報告申請經費,每月提出下月預定看診日,往往因氣候不佳,無法在預定日期前往,法令卻規定不能事後補報備。於是阮議賢蒐集天候資料,包括每月浪高、風速等數據及船班停開標準,開會時一併提出,費盡唇舌解釋,這份執著讓健保局官員心服,終於允許補報備請款。
SARS期間協助疫調
SARS期間,開業醫紛紛休診,阮議賢到衛生局協助疫情調查及支援疫情通報;10年前華航在澎湖發生空難,衛生局人手不足,他都趕去安排救援專機,找牙醫師公會協助遺體辨識等工作。
去年10月,他首次出國,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去柬埔寨義診,從暹粒市到金邊市,一年到柬埔寨10次,他女兒阮云跟隨父親義診,體驗醫療資源貧瘠處,更需要醫師,阮云才高二卻已立定志向,要以父親為榜樣,成為為大眾服務的好醫師。
扣除每周巡迴吉貝、花嶼、大倉、員貝四個區域的醫療及身心障礙特別門診,阮議賢留在診所看診時間相當有限,他感謝上帝、家人、助理及病人的體諒,讓他能盡情做喜歡的事。
阮議賢小檔案
■1962年,出生於彰化縣和美鎮。
■1990年,在台東縣蘭嶼擔任牙醫師,兩年後到澎湖縣,配合公費生返鄉服務讓出職缺,自行開業。在離島外鄉服務,迄今21年。
■2003年,SARS期間主動休診,協助疫情調查及支援疫情通報,2004年創立澎湖縣偏遠離島社區巡迴醫療團,自費包船仍使命必達。
■2006年,協助惠民醫院設立身障者口腔醫療保健中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