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放冰箱保存可行嗎?防止開封後的義大利麵變質生蟲注意2要點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療器材重新消毒再用 你用的手術醫材安全嗎?

傳統器械多數都可以被重新消毒使用,如手術刀、止血鉗等,這些器械表面單一,經專業消毒清理後不會有組織、血液殘留。有些特殊器材則為一次性開刀專用器械。
傳統器械多數都可以被重新消毒使用,如手術刀、止血鉗等,這些器械表面單一,經專業消毒清理後不會有組織、血液殘留。有些特殊器材則為一次性開刀專用器械。
記者許正宏/攝影 協力拍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

「第2手術室,今天大概有100多台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手術室護理師,正翻閱著手上資料,在她一旁的是一床又一床的推床,上面是準備要上手術台的患者。104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顯示,不包含門診手術,台灣住院手術多達460萬4680台,平均每6到7秒就有1台刀正在進行;而根據醫改會統計,台灣的醫療糾紛以手術為最大宗。

躺在手術台上的您,把生命交給醫護人員,您知道手術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王偉表示,解決患者疾病的是醫師,患者若在手術台,一切取決於醫師能力及手術是否如預期順利,但手術之前,患者及家屬可以「多問」、「多詢價」、「多參與」,保障自身權益。

王偉說,無論國內外,醫療都建立在互信原則上。但一般民眾對醫療認識遠不及醫師,在有知識落差的情況下上,民眾得要多詢問。許多患者會在手術後冒出一些問號,像「為什麼手術醫材需要自費?明明已經繳了那麼多健保費?」、「你們醫院的手術醫材為什麼比其他醫院貴?」、「手術項目跟原先說的不一樣」等。

手術醫材為何需要自費?該怎麼選擇?

→用不用新型醫材,術前多與醫師討論。

手術過程,最基本的器械是手術刀、止血鉗、手術鑷子等,敷料則是紗布等,醫療進步,為了助降低手術風險及增加病患術後恢復能力,許多新型醫材於是問世。

例如,手術過程多數都要切開皮膚,若動到主要血管時,避免失血過多,會在血管前後,用血管鉗夾住,確定血液止住才下刀,之後再將血管縫合,但如此也會使血管彈性變差,手術時間變長。

醫材業者於是研發讓醫師不用血管鉗也能止血的儀器,如「組織凝集儀」夾閉血管,透過能量將血管封閉並且離斷,可切割以及止血使用。

比較常見的是自動縫合器,過去傷口縫合都是用針線,一針一針慢慢縫,但醫師畢竟不是自動縫紉器,未必每針間距都相同,緊度也一致。自動縫合機類似釘書機的原理,傷口可直接透過該器械,自動縫合。

上述醫材都必須自費,健保提供基本服務,但講求更高的安全性或更漂亮的外觀,就必須自費。王偉強調,這是選擇,沒有好與壞,但手術前,醫師說明時,民眾可以詢問會使用到什麼醫材,健保與自費的差別在哪裡,做出決定。

為什麼我用的手術醫材 比其他醫院貴?

→當價差出現,問清是否重消使用。

和信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忠葦表示,一般而言,手術醫材價格相差不遠,但有的醫院比較便宜,當價差出現時,建議民眾提高意識,設法了解該項醫材是否有重新消毒使用的可能性。他指出,過去醫材價格高,許多患者購買不起,廠商即使建議該類型醫材為「一次性使用」,但有時為了讓患者能以較低價使用,部分醫院重新消毒再使用。

手術常用醫材,多數都有健保給付,通常特殊手術才可能用到高價醫材,林忠葦表示,傳統器械多數可以重新消毒使用,如手術刀、止血鉗等,這些器械表面單一,清理後不會有組織、血液殘留,經專業消毒程序,本來就可以重複使用,但隨醫材精細度增加,許多醫材就算重新消毒,也未必有辦法洗乾淨。

林忠葦舉例,常見電燒刀、超音波刀這類能量器械,要價不菲,成本價可能落在三萬元左右,部分醫院只收患者六千元到一萬元,怎麼想都不符合成本。部分能量器械縫隙多,難以徹底清潔,有些甚至得全部拆掉才有機會清乾淨。

另外,使用重消品可能出現功率衰退等問題,林忠葦表示,不僅有感染風險,對患者也極度不公平。

醫療器材重新消毒使用 有辦法自保嗎?

→主動詢問醫護人員、上網查詢醫材價格

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戴宏達建議,民眾在手術前,若對醫療器材有疑慮,可以向醫師多問一句「這是否是重消醫材」,若醫師告知是重消醫材,患者可以做選擇。目前台灣法規僅強調,應依業者建議事項使用,但若醫院重消一次性醫材,並沒有罰則。

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傅玲說,醫策會現在推動患者、家屬主動參與手術討論,患者也可以主動問醫護人員,若對醫材有疑問,可上健保署網站查詢醫材價格。患者也常詢問手術的安全性,傅玲說,每項手術都有風險,民眾最好先做好功課並多加詢問,達到醫病雙贏。

為什麼手術項目 跟原先說的不一樣?

→手術中發現新病灶,醫師可能一併處理

每項手術在動刀前都會先行說明,但進到手術室後,醫師若發現更多病灶,通常會當機立斷決定是否要處理。例如術前影像只照到腫瘤,但術中發現腫瘤後方還有病灶,且可能危及生命,此時醫師便會依專業作出判斷。所以,有時手術過程中可能改變或新增手術項目,這些都是以病人最大益處為考量。

消毒 外科手術 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