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從折磨到和平共處 洪焜隆告別十二指腸潰瘍的胃痛人生
現職: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出生地:彰化縣和美鎮
年齡:65歲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專長:
小兒神經、小兒急診醫學
經歷:
●國泰醫院副院長
●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台灣醫學會理事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名譽理事
記者林麒瑋/攝影
國小升初中需要考試,初中上高中也要考,高中畢業要上大學還要繼續考,因此壓力非常大,13歲那年就出現了胃痛情形,後來自己學醫才知道是十二指腸潰瘍。
壓力致病 全靠牛奶緩解
在當時醫學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都用「經驗」去教導別人,只要考前壓力大、緊張或是肚子餓太久的時候,就會出現胃痛,因此當時家人就叫我胃痛的時候就喝牛奶,也去藥局買一些「制酸劑」,緩解胃痛的症狀。
其實這個十二指腸潰瘍跟了我至少20年,從嬰幼兒時期受母親的照顧,多少都會唾液接觸,在自己長大學醫後,才知道十二指腸潰瘍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而幽門螺旋桿菌也會藉由口沫傳染。所以現在想起來也不是沒有原因,媽媽本來就有腸胃道疾病,可能在小時候照顧我的方式,讓我也被傳染。
到了高中畢業考上台大後,自己發現只要按時吃東西、不熬夜,痛的情形就比較少發生,但是只要緊張或壓力大,那痛起來就會很不舒服,每次只要一痛大概都要一個多禮拜會好,只能暫停手邊工作,多休息,喝些牛奶舒緩,因為牛奶是鹼性的,能夠中和胃酸,與吃制酸劑是同樣道理。
大學時期,因醫學系有些資源可利用,後來就去做消化道攝影,看完後確實發現十二指腸有變形的狀況,就像受傷結痂的痕跡,也因為這樣後來就不用當兵,畢業後就直接投入醫護行業。
畢業後當醫師,在1980年時,國際醫學上才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造成,很快的後來就研發出二合一的抗生素,能徹底消滅幽門螺旋桿菌,在當醫師兩年後,在吃藥控制後,才徹底擺脫十二指腸潰瘍的困擾。
吃抗生素 根治幽門桿菌
十二指腸潰瘍就像黏在身上的口香糖一樣,甩不走、拍不掉,沒拔好還有殘渣繼續黏著。在自己當醫師之前,都會去看腸胃科,醫師就會開一些制酸劑中和胃酸,舒緩症狀,要我多休息、壓力不要太大,但這樣方式無法真正治癒。
到了當醫師後兩年,使用二合一療法,服用抗生素後,讓幽門桿菌不在作怪,徹底殺死壞菌,才終於讓十二指腸潰瘍痊癒。
這疾病最主要的就是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不能太累、不能緊張、不要有壓力,痛的時候就要多休息,飲食也要注意,不能喝含有咖啡因飲料,因咖啡因會刺激胃酸,也不能吃重鹹、重甜和刺激辛辣的食物,都會引響腸胃。
此外,糯米類製品如年糕、粽子等難以消化的食物可能加重腸胃負擔,食用後可能造成腸胃不適。有些人用餐不定時、不定量,食物剛放入口中不久,沒仔細咀嚼就吞下肚,或是習慣暴飲暴食,久而久之也會提升患病風險。
另外就是生活作息,自己因為身為醫師,過去常處於在緊張壓力的狀況下,就很容易出現病況,不光只是醫師,像一些高壓力的工作者,如果長期處於高壓或負面情緒,腸胃黏膜血液就會循環不良,影響黏膜的防禦能力,也會提高發病風險。
自己這樣一路走來,很懂得如何應付,十二指腸潰瘍在飲食上應該要定時定量進食、少量多餐、細嚼慢嚥、以輕鬆的心情進食,並於餐後充分休息,例如可在飯後散步、避免從事激烈運動。
調整作息 改變飲食習慣
在台大唸書的時候,就在台大自己的腸胃科看診,一方面是自己學校內部,另方面就是方便,所以後來看完醫師建議應該要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也因為自己有這樣的經驗,都會告訴身邊的親友以及病患家長,要他們多留心注意身體狀況。
後來醫師給的建議也都跟自己學到的差不多。避免暴飲暴食,進食要細嚼慢嚥,用餐宜七分飽,少量多餐,飲食均衡營養且清淡,在發病期睡前兩個小時應該要避免飲食,並且戒掉吃宵夜的習慣,才能讓食物充分消化。另外就是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
同時醫師還建議說,應該要多做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疾病小檔案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是因為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黏膜受損,產生糜爛的現象,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十二指腸潰瘍是指病患胃酸分泌過多,十二指腸黏膜被胃液侵蝕,造成十二指腸黏膜受損,受損的情形比破皮、糜爛再嚴重一些,當患者進食時可減輕疼痛,空腹或深夜時,疼痛會加劇,病患可能於半夜痛醒。
過去普遍以為十二指腸潰瘍是因胃酸過多、黏膜受到受到侵蝕而形成表面組織損傷,澳洲學者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共同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消化性潰瘍的病因,顛覆了先前認為這些疾病是壓力和生活習慣所致的觀念,他們因而於200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平台/新型菸品的危害——如何察覺孩子使用電子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新世代的菸草戰爭——誤信加熱菸安全,「升高健康風險,更難抗拒菸癮」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醫病平台/ 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
醫病平台/ 給予醫療建議與尊重病人自主之拿捏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醫病平台/發現新生命是病人和醫生共同的生命故事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的挑戰與未來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
護理師自費 替洗腎患者送餐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職場上聽過最噁心的話 網齊呼:能者多勞、共體時艱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