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山地醫療19年的醫師高揚威,為台灣在山區開設私人診療所的先驅之一。本身是原住民的他,秉持回饋山區精神,決定回到山區開設診所。每次到後山為當地居民義診,除了追蹤病情,更關心居民生活起居,成為復興區居民公認的熱血仁醫。
追隨父親行醫路 留在山區行醫
高揚威是復興區土生土長的泰雅族原住民,國小、國中都在山區就學,高中後才外出求學。父親高啟順是日據時代台灣少數正統醫師,也是復興區第一位醫師兼衛生所主任、鄉長及省政府參議,在高揚威四歲時因病離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陷入窮困。
母親在父親離世後兩年改嫁,但在高揚威高二時,母親被檢查出罹患乳癌第四期,終日忙碌造成病情迅速惡化。母親對他說,改嫁讓她羞愧面對天上的丈夫,希望將來高揚威從醫,好讓她對丈夫有交代。因此,高揚威放棄對物理的熱愛,追隨父親的行醫路。
高雄醫學院畢業後,因公費生身分,高揚威直接被分發到復興區衛生所擔任醫師,也算是幸運地回到家鄉服務。但回到復興工作,卻不如他所願,衛生所不僅衛教工作不確實,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更是匱乏,一天僅看20名病人,對他來說是資源浪費,更沒有辦法真正實現抱負。
面對這樣的氛圍,在公費生規定服務滿十年之際,高揚威決定離開復興區衛生所。當時他有資格到都會區擔任聯合診所院長,但高揚威認為,從醫是為了要幫助人,加上在復興衛生所碰見許多山地居民醫療問題,深感山地資源不足、山區同胞需要他,因此決定留在復興區,開設私人診所。
回首開業初衷 照顧前後山居民
當時這個決定,他的家人極力反對,認為在山地既沒有足夠資源,也不可能長久。但本著「愛」為出發點,高揚威開診所前,上山一家一戶去遞傳單並舉辦演講,告訴居民有新的診所要開設,有任何問題都可來看診。沒想到,開業第一天,竟然來了八十多位民眾掛號看診,讓他十分意外,也相當感激。
高揚威家醫科診所位在復興區澤仁里,算是整個復興區前山段,每天光是忙著門診客人已應接不及,鮮少顧及到後山居民。某晚十點多,一位住在拉拉山的婦人,背著發高燒的孩子,騎一個多小時機車到他診所求助,因丈夫喝醉酒沒辦法幫孩子送急診,也因積欠健保費不敢到大醫院,高揚威擔心孩子安危,花了整夜陪伴、照顧。
那時,觸動高揚威重新思考在山區開業的初衷,是希望在資源嚴重缺乏的山區,作為一個「被需要的人」,他結合政府的山地及離島醫療支援計畫,申請復興區後山山地醫療資源計畫,也順利獲核准,成為唯一一個由私人診所主導的山地醫療計畫。
之後,便在後山地理中心——下巴陵設立醫療站,提供全年無休的基本醫療資源,包括急診及轉診等資源,填補後山醫療資源不足。但對居住於後山的老人、小孩,無法自行前往醫療站,資源使用成效差,再申請第二次計畫「後山巡迴醫療」。
啟動後山醫療計畫 服務送到部落
目前復興區後山除下巴陵醫療站,還有高醫師診所、復興區衛生所以及聖保祿醫院合作,錯開不同時間、不同區域,到復興區每個部落,實行山地醫療巡診。19年前開始,高醫師團隊到後山巡診,且配合居民返家時間,將義診時段調整到下午三點半至晚間十點半,同時解決偏遠部落交通、看診時段兩大困難。
每晚病人數約在80至100人,居民對後山巡診相當依賴。「既然決定留山上開業,第一天我就決定不跟他們收錢。」高揚威說,自己從小在復興區長大,周遭的環境就是如此,居民沒有辦法賺大錢,要他們每次花錢看醫生「會很不捨」,寧願幫他們省掉掛號費,僅用健保來負擔,無償將醫療資源投注在山地居民身上。
回憶五、六年前,團隊在後山巡診時,突然遇到落石意外,前方一輛小客車,當場被擊中,車內夫婦一死一傷,僅差一車距離,差點砸中團隊車子。知道此事後,他兩個醫師女兒,紛紛反對父親繼續在後山巡診。
這次嚴重意外讓高揚威反思巡迴醫療的危險性與必要性,但令他非常感動的事,醫療團隊秉持服務精神,仍然繼續陪伴他到後山巡診,至今已19年。但未來真要考慮新購「悍馬車」,加厚車體保護團隊的行車安全。
山區資源仍不足 盼不到團隊接手
高揚威的山地醫療團隊,包括護理長黃莘惠、護佐溫初枝、曾秀花、司機兼護佐賴文明及護理師陳慧蓮協助,才能將醫療資源完整帶進部落。有了首次在山區成功開業的經驗,高揚威帶領三位學弟加入團隊,合約期滿支持續留在復興,三位學弟分別開了兩間私人診所、一間牙醫診所。其他山地醫師也前來拜師,兩年內陸續開設十幾家私人院所。
「總希望我每月教的學生,有人有興趣留在山區。」高揚威說,每個月都會有五到八名PGY(住院醫師)跟著巡診,了解山地醫療計畫,但即便有想加入山地醫療,也只是一時意念。「一直等不到真正能接手的團隊。」從業將近三十年,山地醫療依舊不足,高揚威希望政府能重視山地醫療問題,這也是他堅持到後山巡診19年的毅力。
深入居家醫療 協助艱辛個案
從去年開始,他每周也撥出兩天時間,到山區做居家醫療服務。需要居家照護的,都是長期臥床、重病重殘,每個病人背後都有艱辛的故事。有些被親人惡意遺棄,身上多處壓瘡,嚴重傷口比一個拳頭還大,常讓醫療團隊很心疼。
對居家醫療個案,診所提供足夠耗材資源,但到個案家中看診時,有的病人尿布總是大小便外溢、床單濕透,無人照顧更換,連醫師開的藥自己也沒辦法吃。只希望家屬能妥善照顧個案,將醫療資源適當用在病患身上。
每到一個部落,司機賴文明就開始響起鈴聲,告知居民「我們來了」。將上百種藥品分門別類,按照藥單分裝給病患,若有傷口須立即處理,他也會現場包紮。搭配無線網路,行動式醫院在部落雜貨店、住家「開張」,對居民來說不只方便,更是貼心。
「高醫師真的是很好的人。」居住在上巴陵的雜貨店老闆娘陸謝鳳蘭說,自己從四十歲開始就有糖尿病,要到大醫院拿藥路途很遠,高醫師每個禮拜上來義診,還幫他們量血壓,真的很感恩。而山區除原住民外,也有許多新住民揪團來看診。除照顧原住民,高揚威更希望推廣山地醫療,讓資源更加充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