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飲食清淡卻老忘喝水 林高士膀胱癌上身
●年齡:65歲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專長:中醫外科、皮膚科、一般內科
●經歷: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兼任講師
.國防醫學院兼任教師
記者羅真/攝影
一開始,我發現自己小便顏色好像不太一樣,變得比較深。雖然並未感到有任何不舒服,但根據臨床經驗,小便出血但不痛,不是有了不好的東西,就是與肺結核有關,因此直接赴泌尿科求診。那次尿液檢驗發現有血,但膀胱鏡卻沒有照到異狀。
小便出血一個月 已是癌症四期
不過,返家後近一個月,還是看到小便持續出血,我覺得不對勁。再進行尿液細胞檢驗,果然發現異常細胞,隨後再做膀胱鏡檢查,陸續觀察到膀胱三角的邊緣組織糜爛,癌細胞已侵噬到膀胱外壁、深層肌肉層以及前列腺等,確認已是膀胱癌第四期。
一發現就是第四期,趕緊接受治療,前後進行兩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六次卡介苗免疫治療,但全都沒有見效,而且還惡化,後續又作了三次化療,切除了膀胱,動手術做了人工膀胱、術後再三次化療。化療過程很辛苦,副作用很大,經常嘔吐腹瀉。
治療過程中,身在國外的女兒頻頻打電話回家關心我,比我自己還緊張。或許是自己擔任醫師,過去長時間的訓練讓我知道,有病就治,而且應該花更多心力去反思,生活中哪個環節出問題。
回想發現,長期以來吃得清淡,幾乎不外食,不使用味素、少醬料,不菸不酒,這樣竟然還會得癌症,唯一可能是身體太過勞累。記得最忙的時候,每周四從台北到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每次連上三堂課,有段時間,同日還要到附設醫院看診;周一至周六在台北看診,周日雖然不用看診,但當時家中有九十幾歲的爸媽需要照顧,因此假日也無法完全放鬆。
沒休息、少運動、不喝水 拖垮身體
罹癌之前,我還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好像就全心投入工作,沒什麼休息,也很少運動,想起來,經常是早上6點半出門,晚上十點才進家門。而且一忙起來常常忘記喝水,沒有尿意就不想上廁所,有時一個上午連續工作四、五小時都沒喝水、這些都可能是影響我健康的重要因素。
病後,破釜沉舟,改變生活,雖然已是博士候選人,但人生必須有所取捨,我毅然放棄博士學位,也放棄中國醫藥大學與長庚大學的教職,受邀約的演講行程全數取消。生活上,維持過去清淡飲食與午睡習慣,調整就寢時間,從晚上12點提早至11點前,每日喝足2000毫升的水,天天到中正紀念堂步行一小時,妻子有空也會相伴爬山健行。
在治療與生活型態調整下,病後八、九個月,已恢復約九成。後續每三個月做一次核磁共振、抽血檢查、骨骼掃描等,三年後則延長至每半年次。如今已滿五年,現在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一年一次核磁共振檢查,至今都沒有復發跡象。
現在只有為數不多的約診,其他時間則專注於資料整理與書寫。早年跟隨中醫泰斗朱士宗、于立忠學習,除了專業知識,也深受兩位前輩開朗豁達、不藏私的態度影響,雖然我已屆歲退休年齡,仍希望為年輕醫師整理豐碩的內、外科醫學資料,撰寫成書,去年剛寫完一本,現在又接著一本。
抗癌…找出罹病因子 改變生活方式
我想以自己的抗癌經驗提醒患者,不要害怕,花心思找出罹病因子,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或許就有可能康復,人體時常有異常的細胞,年紀越大越容易出現,免疫功能好就能自動清除,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狀態,就不容易生病。
醫學辭典/每天喝水不到240ml 罹患機率較高
膀胱癌是泌尿道常見惡性腫瘤,已知危險因子包括吸菸、暴露於X光輻射、化學染料等,風險分別為一般人2倍、4倍與30倍;國外研究,每天喝1.5公升的水與喝水不到240毫升的人相較,十年後,喝水較少的組別罹患膀胱癌機率較高。
台灣一年新增超過3000例患者,男比女多,民國103年,男性新增2125人,女性新增973人。無痛性血尿是常見症狀,約九成患者有血尿現象,兩成五患者頻尿、急尿、容易出現發炎、局部腫痛或兩腳腫痛等症狀。
表淺性或低惡性膀胱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五,若及早發現,可以外科手術進行切除,並接受一段時間的膀胱內灌洗治療,由於原位腫瘤常為多發病灶,因此須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高惡性膀胱癌的5年存活率僅三成,若腫瘤已蔓延,淋巴腺也須切除,必要時得切除整個膀胱,恐須使用尿袋。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愛囤物水果放到爛 精神科醫師兒也沒轍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醫病平台/邁入老年的醫師在想什麼 放射科醫師回顧他2020的退休生活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我的經驗/心跳高達180幾下 直奔醫院一次處理2種心病
專業觀點/WPW症候群 建議手術治療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影/30年已捐上億 離島狂醫大病暴瘦今再宣布遺產全捐公益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冷漠前輩澆熄行醫熱忱?選錯專科的醫師其實不是少數
醫病平台/以病人角度來看急診檢傷
醫病平台/急診病人,不得不知的檢傷大小事
專業觀點/年長者、肌少症都要補充高蛋白飲食?營養師:這3種人不適合
我的經驗/如何誘導長輩吃進營養?食物可以這樣這樣調整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什麼才是醫護人員應該做的事?
醫師其實不是神 那些殘酷醫療照護現場下受傷的醫者
醫病平台/下一秒忘記我在哪? 5種人易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肝淨推手簡榮南 幽默衛教 圈粉病人
醫病平台/我曾罹患暫時性的全面失憶症
醫病平台/快速醫療中的慢與效率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刀開一半,闌尾炎發作!忍痛開完自己也躺在同一開刀房
醫病平台/一條褲劇團《長夜守燈》 疾病敘事的當代樣貌
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
醫病平台/當醫師變成病人時,醫師的生病故事 — 骨質疏鬆症
我的經驗/術後視力又模糊 白內障復發?
專業觀點/復發性白內障 每人發生時間不一樣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猜你喜歡
隔離就賠10萬防疫保單搶翻傳停售? 台產:會繼續賣下去
最新!迷客夏再道歉:推「無茶」配方、捐一日所得
暖暖包用完不要丟! 基隆家扶無限期回收 棒球場有妙用
跌倒住院健康續惡化 前總統陳水扁母親94歲辭世
歷經低潮,曾寶儀花十年才懂的人生醒悟: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一張圖看國內血荒多嚴重 高雄捐血中心最慘
先蓋毛毯還是蓋棉被?哪種材質最保暖?專家教「三明治蓋被法」超溫暖
整理包/全台嚴重血荒!你也可以救人 捐血資訊一次查
消基會口罩大檢驗 彩色口罩過關但3成防護效率低於80%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每劑貴3.7倍 公費流感疫苗恐打不完
大甲高中校外教學爆群聚感染! 15師生腸胃炎3人感染諾羅病毒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防猝死!跨科醫師成功勸千人戒菸 遠離致命風險
打針怕痛怎麼辦?研究教你讓打針時疼痛減少40%
糖尿病老藥成抗老神藥?教授:一件事比吃藥有效
驗20件口罩3件含鉛卻難稱不合格 消基會籲訂標準
院長講堂/重視培育人才!高榮院長林曜祥「沒在SCI登文章,我不會讓他當主治醫師」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愛囤物水果放到爛 精神科醫師兒也沒轍
院內感染+本土案例 醫院評鑑「今年評定了」估7月評鑑
食道潰瘍竟然與青春痘有關 醫師:不少人少了這動作
同婚登記不再限「承認同婚國」 但大陸人仍在禁
年輕人怎會猝死? 醫師點出最大的致命風險
在家安老的保肺之道
醫病平台/退休精神科教授的「退而不休」生活 2019超前部署充實人生
「我們都沒有老過」…初老6現象,認識它、面對它、提防它!
掉髮、鼻炎好不了…這13種狀況都是鋅不足 醫師教你缺鋅吃什麼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全台急凍!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 健檢多1項 可防低溫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