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阿嬤平時身體硬朗,卻因一次地震嚇到而扭到腰,持續腰痛無法走路,止痛藥吃了也沒效。
阿嬤到第一家醫院就診,接手醫師當著阿嬤的面說:「年紀大、骨頭鬆,有醫好就不錯」,讓阿嬤沒了求生意志、吵著回家。第二家醫院醫師檢查後,醫師跟阿嬤說:「傷都弄好了,可以活到120歲都沒問題」,阿嬤受到激勵,臉色從蒼白轉紅潤,也願意下床練習走路。
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常傳訓表示,醫師面對病人,不只「醫病」也要「醫心」,當治療有限,即使是面對同樣疾病患者,20歲和80歲的病人身體壯況仍不同,但不代表年紀大的患者就沒求生意志,醫師有義務釐清病情,告訴病人有哪幾種治療方式,最重要是尊重病人選擇,不能只用醫師角度解決。
淡水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席軒說,醫師能為病人做的其實有限,醫師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可治療病人到什麼程度,以他自己為例,除非家屬十分堅持且溝通無效,他一定會讓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況,且告知疾病的相關研究進展到什麼程度,實際能給予多少治療,若不確定,也不會別打腫臉充胖子。
常傳訓指出,癌症患者可能在確診後心生恐懼,進而逃避治療,此時醫師的責任,就是告知病情,雖然無法強制病人治療,但只要叮嚀「等你隨時回來找我」,多數病人冷靜下來思考後,沒多久就會回醫院了。
至於癌症末期病人,比起症狀治療,「安慰」反而比治療更重要。
陳席軒曾收治一名50歲婦人,因延誤就醫,確診時已是大腸癌末期,癌細胞轉移使整個肚子都是腫瘤,婦人一度敗血症休克,搶救回來後十分絕望。他為婦人控制感染、補充體力後,鼓勵她去完成想做的事。婦人到日本北海道看雪,到處吃美食,努力享受最後人生時光,過世前感謝他,讓她能走得沒有遺憾。
常傳訓說,醫者父母心,以病人為中心考慮,用同理心了解病人的憂慮,給予適度尊重,病家一定能感受到醫師善意。只要醫病互相信任,同心協力合作,就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