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前,黃大哥的父親在晚餐後,突然從椅子跌落,在救護車上就失去生命跡象,一入急診,經搶救、插管,終於救回一命。黃大哥的父親中風幸運保住生命,且難能可貴地脫離呼吸器,家人們期盼帶他回家,但越靠近出院,黃大哥越焦慮:「他現在都沒反應,我什麼都不會,怎麼辦?」
接收到黃大哥的焦慮,同仁們立即彙整黃伯伯住院期間治療項目,預期回家後可能需要的照護項目:洗澡、翻身拍痰、餵食、吃藥、打胰島素等,設計24小時作息照護圖表,確認黃大哥了解圖形意義與順序後,將照顧項目每天逐一指導、回覆示教、記錄缺失,反覆練習;從陌生、了解到熟悉,黃大哥終於笑著說:「看到回家的路了。」
出院前夕,黃大哥為父親申請的外籍看護來了,同仁為了訓練看護,又將24小時作息中需要照護的項目上網翻譯,採簡單、重點、中越雙語方式,編成訓練登記表放於病床邊;採用圈圈表示訓練成果良好,三角形是需再加強,叉叉為重新訓練的紀錄方式,讓同仁、家屬與看護同時了解訓練進度。密集三班地依照訓練表進行技術練習,終於完成訓練目標,解除家屬疑慮。
最後,整合24小時作息表、訓練登記表與各項衛教單張,最後放上輸入輸出登記單、血糖單、血壓記錄單等,成為黃伯伯的專屬「居家照護手冊」,當同仁將照護手冊遞給黃大哥時,病房一片滿足與溫暖。
本以為出院準備人員介紹完後就大功告成,誰知心細如髮的黃大哥,事先預想了各種狀況:「如果我想幫我爸用沖的洗澡,要怎麼洗?」、「如果痰很稠,如何處理?」、「如果跳電,沒氧氣機,怎麼辦?」各種假設性問題,同仁責無旁貸拉著他一起找床、氧氣瓶、輔具、上網找資源,一起操作練習器材。漸漸地,一聲聲「如果…」,變成一句句「謝謝…」
黃伯伯出院後,我們追蹤返家成效,看見床頭懸掛著「居家照護手冊」,提醒著照顧的每個環節。黃大哥紅著眼眶說:「很抱歉之前一直問你們,但我真的不知道還可以問誰?」、「很幸運的是,就算賣房子也不一定買得到你們關心與照顧。」
看著黃伯伯床前高掛的24小時作息表,聽著黃大哥真誠的感謝,心裡有難以言說的感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