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專訪】
中央研究院昨天選出20名新科院士,前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打破中研院85年紀錄,成為第一位擁有外科醫師身分的院士。長年在醫界服務,魏福全不但親眼見證內、外、婦、兒傳統大科走下坡,甚至招不到新血,就連自己的姪兒、兒子也從外科「出走」,轉投入放射科和眼科。
魏福全也對醫療除罪化提出個人見解。他認為,醫療糾紛來自醫病雙方,除了醫師應善盡醫療之責外,民眾對醫療現況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盲腸炎、腹膜炎手術原本就有風險,也有1~2%併發症比率,如果國內比率不比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高,且醫師在手術過程無故意傷害行為,就沒理由要求醫師負刑事責任。
萬一真的出現不可避免的醫療疏失,他認為應比照藥害救濟方法,給予病患適當的救濟補助。魏福全強調,醫師是救人行業,不可能害人,若能有救濟管道,對醫病雙方都有好處。
成為國內第一位院士外科醫師,魏福全說,這是他「這輩子最大的光榮」。面對醫界四大皆空的困境,他表示,台灣近年來在健保制度下,醫療生態出現極大改變,昔日醫學生爭相投入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及小兒科等四大科,如今卻乏人問津,不僅中小型醫院招不到年輕住院醫師,就連台大、榮總、長庚等醫學中心也「等嘸人」。
他舉自己奉獻一輩子的林口長庚醫院為例,今年整個內科體系才招到兩名第一年住院醫師,情況令人擔心; 外科系雖然好一點,未來卻也充滿隱憂。魏福全不久前鼓勵在南非行醫的侄兒回台灣發展,剛開始侄子選擇進外科服務,後來卻轉換跑道改到放射線科。
「我兒子也是一樣!」魏福全苦笑說,他兒子在他的影響下選擇外科,中途卻變了卦,如今改當眼科醫師。對兒子的選擇,魏福全曾試圖要改變兒子的心意,但事與願違。「年輕人想做的事,我真的不很清楚,只能支持他,也祝福他。」
魏福全認為,剛從學校畢業的醫學生,難免會面臨「錢多事少」及「錢少事多」的兩難抉擇,最後通常會選擇「錢多事少」的輕鬆科別。內、外、婦、兒這些低給付卻高風險的科別,則乏人問津。他認為,唯有透過強而有力的政策,才能導正這種現象。
在如此艱難的醫療環境下,魏福全希望能以自己身為整形外科醫師,卻能摘下中研院士桂冠的自身經驗,帶給年輕醫師一些啟示及激勵作用。他說,只要長期投入,外科醫師可以是優秀的醫療技術執行者,更可以是傑出的科學家,成就自己,也造福世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