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特稿】
行政院決定延後二代健保明年一月一日實施,但不論延不延後,現行對民眾依職業分類收取保費的負擔方式不公平現象,並未改善,再加上新制帶來補充保費的不公疑慮,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可能讓健保費更加「顧人怨」。
衛生署推動二代健保多年,原本一直規畫保費計算要採「家戶總所得」制 ,但去年年初修法的最後關頭,由家戶總所得的規劃大轉彎,變成一般保費與加收補充保費的雙軌保費。
雙軌保費 勞資雙方都有怨
在補充保費制度下,企業界、雇主成了大大小小補充保險費的「扣費義務人」,就怕收錯被員工投訴,但萬一少收,又可能被健保局罰錢;市井小民也不甘心,額外賺一點貼補家用的「外快」,也要多繳補充保費。
收入一樣 保費不一樣
不僅是補充保費的爭議,二代健保維持依職業分類收取保費,同樣所得的雇主、農民,因為雇主需自負100%、農民卻有政府補助,即使二者收入一樣,每個月的保費卻大不相同。
另外,民眾家戶所得相同時,如果薪資結構不同,也有不同的保費負擔;同樣的四口之家,如果是先生單薪月收入10萬元、妻子無薪,和夫妻各有工作,二人月收入各為7萬元、3萬元,兩家所繳的保費就完全不同。
醫界擔心壓縮總體醫療費
醫界也擔心,二代健保通過後,私立醫院也因資訊公開的原則,必須公布財報,把財務狀況攤開來。如果開辦費率太低、補充保費收取不順利,壓縮到總體醫療費用的成長空間,也讓醫療大餅緊縮,醫界給付更可能雪上加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