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大陸流行「打吊針」,台灣人以前也愛「注大筒」,不過近年健保規範嚴格,且民眾健康意識提高,點滴使用量與國際水平差不多,但仍有城鄉差距,有些鄉下民眾仍愛自費打點滴。
台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王治元說,一般只有脫水、無法進食的病患,才可能需用到輸液或打點滴,來補充基本熱量及水分。以前台灣人也有迷思,以為注射、打點滴,可讓病好得快,甚至有不少人「不舒服就去打」,但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增加心臟負擔。
王治元解釋,五百西西的點滴打進去,意味著腎臟在短時間內,要負擔五百西西水分,心臟疾病患者或年長者,都可能因負荷過重出問題,過去就曾發生過幾件醫療糾紛,老人家因一次注入三瓶點滴,心臟停止跳動。
王治元說,台灣健保上路後,點滴輸液多使用在急診、住院病房,門診幾乎不給付,因此點滴濫用情形大減。不過,台灣有些鄉下民眾還多少希望打點滴。王治元說,有些中南部診所,還是常見民眾「注大筒ㄟ」,因健保不給付,必須自費,應該還需仰賴臨床醫師自制,教育病人合理使用點滴。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