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8歲的胡小弟,去年因腹痛、發燒求醫,醫師一開始都以為是腸胃型感冒,後來經超音波掃描才發現肚子有異樣,轉診到台北某中型醫院,院方診斷為盲腸炎並立即開刀,但一周後再轉到台大,才證實他腹痛的元凶是神經母細胞瘤。
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主任林凱信指出,由於神經母細胞瘤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即使檢測尿液中所含生化代謝反應,準確率僅有7、8成,往往直到家長意外在孩子身上摸到腫塊而就醫時,已屬中晚期;另一方面,由於神經母細胞瘤生長快速,並容易轉移,如何找出轉移的腫瘤,評估是否有治療後的殘存轉移腫瘤,對病人預後與治療相當重要。
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也說,神經母細胞瘤唯有靠早期診斷,方能提高存活率,最近該院以自行生產的氟-18標記的F-DOPA,加上與核能研究所合作研發的碘-123標記的MIBG兩種核子醫學診斷試劑,目前已有10餘位病童做過這項檢查,且都沒有副作用。最重要的是,它經臨床證實它能有效偵測神經母細胞瘤是否出現骨髓轉移或腦轉移病變,而且較核磁共振掃描提早1年7個月發現。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副主任陳鈴津,則針對神經母細胞瘤研發出以GD2進行免疫療法的先驅研究,她所領導的跨國性的神經母細胞瘤第三期臨床試驗,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列為今年臨床癌症個人化醫療/標靶治療成果前五名之一。她說,這項治療可望在2年內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發上市許可證。
【2009/12/23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