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專題報導】
近來全台諾羅病毒肆虐,自去年中秋節起,腹瀉人數就持續增加,最近更是疫情高峰期,大考中心甚至擔心疫情太過嚴重,特別在即將到來的學測考場提供免費嘔吐袋、衛生紙跟口罩。
英國專家以病毒界的「法拉利」,形容諾羅病毒傳播力之快。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諾羅病毒常見於涼爽的冬季、春季,傳染力強,在腸道最長可存活四周,即使患者症狀消失後的48小時內,病毒還會透過糞便排出,仍有感染他人之虞。
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患者會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症狀多持續1至2天就逐漸痊癒,但因人而異,有人症狀最長可以持續10天。
糞口傳播是諾羅病毒主要擴散途徑,例如吸入患者飛沫、與病人分享食物、接觸到病人嘔吐物、排泄物或摸到含有病菌的物體表面,再吃進或喝入病菌或是食入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料等。
其實,感染諾羅的患者,只要適時補充水分,多會自然康復,少有後遺症發生,但若發生在嬰幼兒、老年族群以及慢性病患,症狀恐較嚴重,甚至有危及性命的風險。
日本日前傳出4名因諾羅病毒死亡案例,多是80歲以上長者。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嬰幼兒、老年人都容易因為腹瀉、嘔吐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而抽搐甚至死亡。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潘俊伸表示,若是兒童感染諾羅病毒,不要特別禁食,可在嘔吐後的4至6小時補充水分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稀飯、果泥、菜泥等,避免脫水太嚴重,電解質流失。
勤洗手是預防諾羅病毒不二法門,周志浩說,諾羅病毒目前並無疫苗可接種,酒精消毒效果不佳,還是要回歸原始的肥皂洗手,並避免到人口密集場所、不生食生飲、注意個人衛生。
潘俊伸建議,清理患者的嘔吐物可能會殘留病菌在家具上,應以1:10比例將漂白水兌水稀釋消毒,以免再度感染。
新聞辭典/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的發現,源起於1968年美國俄亥俄州諾瓦克鎮區學校爆發急性胃腸炎集體感染,當時諾羅被稱為諾瓦克病毒,直至1972年,在病人糞便檢體中證實諾羅病毒顆粒存在,才更名為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會破壞腸道功能,影響腸道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產生嘔吐、反胃及腹瀉等症狀,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
人是唯一的帶病毒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潛伏期為24至48小時,一般在急性腹瀉停止後48小時內,依舊有傳染性。諾羅病毒在台灣好發於人口密集機構,如長期養護之家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