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開車時手腳突然不聽使喚,無法控制方向盤,原來是心房顫動差點引起中風。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是中風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患者發生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8倍。心律醫學會設計守護卡,提醒患者記錄用藥、更要養成每天把脈的習慣。
68歲陳先生罹患心房顫動10年,去年6月開車時,手腳突然不聽使喚,幸好坐在前座的女兒及時警覺,趕忙握緊方向盤,才沒釀成車禍。女兒緊急帶陳先生到醫院急診後,發現是心房顫動,血塊堵住腿部動脈,導致腿部缺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主任張坤正表示,心房顫動會使得心跳忽快忽慢,造成心悸,同時影響心臟功能運作,易產生血塊,當血塊被血液輸送到肺臟或大腦血管,就會引起中風或是全身性栓塞。
目前台灣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北榮心臟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3.8倍。實際的中風案例統計中,也發現6名中風案例中,就有一人是心房顫動引發。
張坤正說,心房顫動症狀包括心悸、喘、頭昏、胸悶等,有些人因為症狀不明顯,誤以為自己只是比較累,建議有這些症狀,應該到醫院做心電圖檢查。
由於心房顫動患者應長期口服抗凝血藥物,但患者常因年紀大記性差容易忘記服藥,或忘了已經吃過藥重複用藥,可能因為抗凝血藥物過量,引發出血風險。
心律醫學會推出心凝守護卡,提醒病患要記錄用藥,萬一突然需要拔牙、急診、手術,也可以向醫護人員出示守護卡,以免因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手術中發生出血不止的問題。醫師建議患者養成天天把脈習慣,觀察自己心跳是否忽快忽慢,對疾病提高警覺。
【2014/07/17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