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報導】
衛生署統計,民國10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資料顯示,在短短13年內,每年國人因心臟疾病死亡的人數暴增一倍以上。
血管阻塞3/4 才會有症狀
其中造成心肌梗塞的主因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亞東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吳靜芬表示,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的凶手就是膽固醇。
由肝臟運送到末梢細胞的膽固醇稱為LDL(低密度脂蛋白),吳靜芬說,LDL進入血管內皮後,一旦被氧化變性,體內的細胞便會吞掉變性的LDL,變成泡沫細胞囤積於血管壁,逐漸累積形成膽固醇硬塊,使血管變得狹窄,就成為動脈粥狀硬化。
麻煩的是,粥狀硬化要等血管內部3/4以上被阻塞後,才會出現症狀,吳靜芬表示,民眾在這之前不會有感覺,許多心血管疾病是在病人毫無知覺時惡化。
心血管問題 可預防的疾病
「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事出有因,像高齡、抽菸、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家族史等,都是誘發疾病發生的因素。吳靜芬表示,民眾若是發現自己胸口會有莫名的壓迫感、疼痛超過30分鐘以上,並延伸至肩膀、頸部、手臂等部位,伴隨著虛弱、疲勞、暈厥、流冷汗症狀,都是心臟病發的前兆,要盡速就醫診治。
「心血管就像河川一樣,清澈、順暢才會健康。」吳靜芬說,乾淨的血液才能持續運送營養到身體各部位,若是血液混濁,就容易發生相關疾病。
吳靜芬表示,惡性腫瘤目前在醫學上仍找不到預防的方法,但心血管疾病卻能透過事前的預防,降低發生的機會,至少能下降九成的機率。
餐餐肥肉內臟 飲食習慣要改
要控制誘發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把握飲食控制、戒菸、規律運動、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則,就能降低發生心臟病的機率。
其中,吳靜芬提到,若是民眾年齡較大、過度肥胖、缺乏運動、平時鹽分攝取過多、血脂肪過高與抽菸,就是高血壓、高血脂的高危險群。
「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容易誘發高血脂。」吳靜芬表示,台灣人最愛吃肥肉、香腸、內臟、蛋黃等含有高膽固醇的食物,應該避免或減少攝取,另外,像奶油、全脂牛奶、富含澱粉的蔬菜(如馬鈴薯、玉米)、過甜的食物及飲料,也都容易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也要減少攝取。
攝取魚油纖維 紅酒綠茶酌量
吳靜芬建議,除應聽從醫師建議,準時吃藥外,平時還可以多攝取像是深海魚油、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燕麥、全穀類、藻類),適量的紅酒、綠茶等健康食品,降低發生心臟疾病的機會。
吳靜芬表示,心臟疾病大多數是可預防,只要避免動脈硬化的併發症,就減少近一半的整體死亡機率。除堅持少油、少鹽、少澱粉與精緻醣類外,食物少調味、多膳食纖維、多走路及不抽菸,都是預防心臟病的根本原則。
吳靜芬說,民眾應重視身體發生的任何一個症狀,那可能都是心臟疾病的警訊,若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要及早檢查與治療。
▇ 如何預防心臟病
1.飲食控制:少油、少鹽、少澱粉與精緻醣類
2.戒菸
3.規律運動
4.控制高血壓、高血脂
5.糖尿病的控制
6.藥物控制
7.牙齒保健
8.謹防空氣汙染
(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吳靜芬)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