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專題報導】
有別於全身性化療,高醫腫瘤化學治療外科主任沈茂昌指出,動脈化療透過導管,從動脈直接灌注治療藥物到達腫瘤部位,對局部控制癌細胞效果好,且藥物不太會影響其他部位,患者較不會出現嘔吐、掉髮等副作用,可以說是最古早的標靶治療。
沈茂昌表示,動脈化療源於德國,他年輕時赴日學習動脈化療技術,1986年起在高醫為癌症患者進行動脈化療以來,至今已累積7、8千個案例,對於發生在體表的口腔癌、皮膚癌或四肢惡性肉瘤,治療成效不錯;部分不適用其他療法的肝癌患者,也會嘗試肝動脈化療。
沈茂昌說,雖然治療期長達1至2年,患者每1到2周就得回診治療,但操作容易,且副作用比傳統全身性化療少,對於四肢發生惡性肉瘤的老年患者而言,可免於截肢命運,生活品質也較好。
過去他曾以動脈化療診治數名陰莖癌年輕患者,成功保留「小弟弟」,免於切除,相關案例被收錄進德國教科書專章討論。
不過,由於動脈化療是將導管置入動脈內靠近腫瘤的位置,除了腫瘤部位須鄰近動脈,醫療團隊插入導管的技術門檻也是治療關鍵,否則可能因化療藥物無法有效到達腫瘤,發生血管阻塞或感染。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