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首度研發高血壓疫苗 2年後就會上市?
前幾天看到一個台灣電視新聞,嚇我一跳:
「日本首度研發高血壓疫苗,2020上市!」
上網一查,哇!還真的內,各大媒體都有報導。聯合報就這麼說: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基因治療藥物開發公司AnGes首度研發的降血壓疫苗,上個月開始在澳洲進行臨床實驗。這種疫苗注射一次,降血壓效果可持續一段時間。總社位於日本大阪府的AnGes首度研發的降血壓疫苗,上個月開始在澳洲進行臨床實驗,目標擺在2020年代前半期實用化。
高血壓是造成腦梗塞、心肌梗塞的原因,日本國內約有4300萬人罹患高血壓,治療方式以每天服藥為主,但有很多患者因為忘了服藥,血壓無法降到目標值以下。注射降血壓疫苗的優點是,可輕易防止因忘記服藥而中斷血壓管理。
開始進行臨床實驗的疫苗可刺激人體製造抗體,抑制會造成血壓上升的「血管緊張素2」(Angiotensin-2)作用,屬於可對基因起作用,刺激體內製造抗體的新型DNA疫苗。
所以,我就到AnGes公司的網站一探究竟。原來,該公司在2018-4-12發了一個新聞稿給媒體,標題是AnGes Announces First Patient Treated with DNA Vaccine for Hypertension in Phase I / II Clinical Study in Australia(AnGes宣佈在澳洲的I /II期臨床研究中用DNA疫苗治療高血壓的第一例患者)。
可是,這份新聞稿裡並沒有提到「首度研發」或「2020上市」。所以,這兩個誇大用詞大概是「讀賣新聞」自己加上去的吧。
事實上,真正的「首度研發」是70年前的事了。
那時候,高血壓研究先驅Harry Goldblatt 醫生將豬的腎臟萃取物做成疫苗,注射到人身上,希望它會誘導抗腎素(anti-renin)抗體的產生,從而達到降血壓的目的。但是,儘管一再嘗試,都沒成功。(附註:腎臟會分泌腎素(renin),而renin具有使升高血壓的功能。)
後來的研究發現,renin的真正功能是催化血管張力素(Angiotensin)的產生,而Angiotensin-2才是直接造成血壓升高的因子。因此,之後的高血壓疫苗研發就從anti-renin轉向anti-Angiotensin-2。
新聞稿裡的高血壓疫苗就是屬於anti-Angiotensin-2系列的。
但是,這個疫苗並非是AnGes公司研發出來的,而是出自一個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
這個團隊在2015年發表有關這個疫苗的研究報告,標題是Long-Term Reduction of High Blood Pressure by Angiotensin II DNA Vaccin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血管張力素II DNA疫苗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長期的血壓降低)。
從標題就可看出,這個實驗是用老鼠做出來的。所以,新聞稿所說,在澳洲進行的實驗,事實上是首度在人身上做。
一個2018年4月才開始做的臨床試驗,2020年就會有產品上市?
事實上,還有一件事很蹊蹺。
研發這個疫苗的團隊最近(2018年3月)發表了一篇論文,標題是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Hypertension: a New Op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治療用高血壓疫苗:臨床應用的新選擇)。
這篇論文回顧了過去50年來高血壓疫苗在各國的研發。但是,它卻完全沒有提到作者本人在2015年發表的那篇研究報告。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篇2015年的研究報告是有關該疫苗唯一僅有的科學證據。
那,為什麼作者本人卻不記得自己如此關鍵的文獻?
還有,我有用英文搜索相關的新聞報導,卻連一篇也找不到。
澳洲不也是英語系國家嗎,怎麼會沒有相關報導呢?
總之,這個來自日本「讀賣新聞」的報導,實在是問題重重。
患有高血壓的朋友,請不要把希望擺得太高。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版主林慶順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的教授(22年,現已退休),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及在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版主是用醫學研究及寫作的經驗來經營這個網站,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要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與誤導。https://professorlin.com/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健保大數據/110年二尖瓣脫垂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治療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患者51至60歲最多 71至80歲就醫率最高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身材纖瘦高挑是高危險族群!心臟科醫師詳解二尖瓣脫垂常見症狀、治療重點及預防方法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8成以上成人曾心悸 醫師:合併這4項症狀快就醫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排便後不要擦太乾淨 醫建議:擦到淡黃色就收手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