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三要一沒有 心臟外科醫師教你遠離心肌梗塞
秋冬是心肌梗塞好發時節,聯合報系元氣講座邀請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暨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主講「從心肌梗塞談心血管保健」,為讀者建立正確的心血管保健觀念。
衛生福利部105年統計指出,「心臟疾病」在台灣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亡。不過,王水深表示,現在醫療進步,已有許多好方法診斷治療。民眾也應了解疾病並做好預防保健,必要時及早就醫。
高危險群 高齡、家族史、三高患者
何謂「心肌梗塞」?王水深說,就是冠狀動脈無法供應心臟足夠血液,導致心臟肌肉壞死;血管長年使用後,血管壁上易堆積脂肪斑塊使其變硬並阻礙血流,斑塊剝落也可能造成堵塞,發生在心臟血管就是「心肌梗塞」,在腦血管就成了「腦中風」。
而血管硬化的原因與年齡、性別、遺傳、三高及不良習慣有關。王水深說,年紀越大通常血管堵塞機會越高;而女性因荷爾蒙對心臟血管的保護作用,發生心肌梗塞機會較男性少,但停經後機率就漸與男性相同,因此建議45歲以上成人每年作健康檢查。尤其罹患三高、有家族肥胖史、男性大於45歲及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者、抽菸者及有動脈硬化病史者,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
治療心肌梗塞 藥物、支架、手術各有所長
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的典型症狀是「心絞痛」,有痛感就應及早檢查。不過,許多患者是突然心肌梗塞死亡,根本沒症狀。另外,有些是有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臨床表現。
王水深也提到,診斷心肌梗塞的三要素包括胸痛、心肌酶上升及心電圖變化,符合兩項就算是。治療上,可先用阿斯匹靈、硝化甘油、Statin等藥物,或進行「冠狀動脈整形術及血管支架置放」,支撐狹窄部份讓血流暢通。另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能讓血液從正常處供應到阻塞處,有三大效果,能讓97%患者緩解心絞痛,且近八成能完全不痛,也能改善心臟功能及延長存活期。
目前醫界的共識是,當患者心臟上的三條冠狀動脈都發生問題,可選擇開刀,因為長期效果佳;而僅一條時可考慮做支架,因為風險較開刀低;有兩條時就依醫師評估處理。
降低血壓 控制體重
王水深提到,心臟血管要健康,應做到「五不三要一沒有」,「不」要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抽菸,「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正常作息,「沒有」過大壓力。
據台大醫院統計,台灣35歲以上成人,25%有高血壓。而美國研究指出,每下降兩毫米收縮壓,能減少7%冠狀動脈疾病及10%中風發生。因此,王水深提醒,最好將血壓控制在收縮壓低於120毫米且舒張壓低於80毫米的正常值。喝酒一天不超過20克,均衡飲食,鹽分攝取一天不超過兩克。控制體重,BMI維持在18到24,因為體重每下降1公斤,血壓能下降一毫米。
降膽固醇 穩定血糖
美國研究指出,每降1%膽固醇,可減少2%心臟病風險。王水深也提到,台大醫院換心病人中,膽固醇控制良好者,五年存活率94.6%,控制差者為74.1%。所以,民眾最好維持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不超過150mg/dl;若有心臟血管問題者,低密度膽固醇最好低於70mg/dl,高密度膽固醇大於60 mg/dl。
另外,高血糖被稱為「甜蜜殺手」,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制血糖值在飯前140mg/dl,飯後150mg/dl,糖化血色素小於七。
適度運動 採333原則
抽菸者應戒菸,因為抽菸者死於心臟病的機會為不抽菸者的2至4倍。適度運動,一般可採333原則,每周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不超過133。心跳數值也可用220減掉年齡再乘以80%,或乘以70%的中強度即可。
運動前先暖身5到10分鐘,運動30到60分鐘後,再做5到10分鐘緩和運動。最後,王水深也鼓勵民眾「日行萬步,健康有保固」,並建議加碼走至一萬五千步會更好。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健保大數據/110年二尖瓣脫垂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治療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患者51至60歲最多 71至80歲就醫率最高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身材纖瘦高挑是高危險族群!心臟科醫師詳解二尖瓣脫垂常見症狀、治療重點及預防方法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8成以上成人曾心悸 醫師:合併這4項症狀快就醫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