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當中,醫師認為處理最為困難的一種,而且會增加中風風險,過去多數使用藥物控制,但效果不佳、副作用也大,目前治療主流是利用3D立體定位電燒,成大醫院並南部獨家引進最新技術冷凍氣球消融,5年的復發率可降低到3-4成,比用藥的5年復發率9成要低很多,缺點是健保不給付,需要自費。
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柏增表示,預估全台有心房顫動的病患約有20萬人,但接受電燒手術的卻不多,多數擔心手術的效果與危險性,而選擇服藥控制;而部分的患者會有心悸、胸悶的症狀,但也有患者完全沒感覺,卻突發中風,不知道是心房顫動造成。
成大心內醫師陳儒逸表示,對於沒症狀的病人,很難預防發作及中風,除非是使用長期配戴的心電圖偵測器,一般健檢裡短時間的偵測,很難發現。
陳儒逸表示,心房顫動傳統上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抗心律不整藥物可能有副作用,甚至可能影響甲狀腺、肝功能,或造成肺部纖維化。最近幾年因導管治療的技術愈益成熟,使用冷凍氣球消融,或者3D立體定位電燒,已經成為目前世界的治療主流,特別是對於陣發性的心房顫動患者,效果相對好。
其中冷凍氣球消融是最近的技術,台灣引進只有一年,多數在北部,台中以南,目前只有成大醫院有相關設備,可以施作。
陳儒逸說,使用冷凍氣球消融或3D立體定位電燒,在執行面上略有不同,但原理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這兩種方式皆從鼠蹊部以微創方式進行。3D立體定位是利用定位系統,將導管深入肺靜脈的支脈裡進行電燒,阻斷電氣反應進入心臟,引發顫動,須要麻醉,耗時較長,但花費較少,約12-15萬元。
冷凍氣球消融則利用像是氣球般的導管,深入四條肺靜脈,全部進行冷凍電燒,阻絕氣電反應的效果比起3D更好,而且不需麻醉,耗時較短但花費較高,約30萬元。
李柏增表示,兩者復發率都比服用藥物的復發率低很多,雖然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有嚴重的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發生機會,但機率都相當低,目前成大已完成15例的病患手術,只有一例復發,其他情況都不錯。
而對於持續性或永久性心房顫動患者,使用這兩項手術,配合藥物,也有不錯的改善效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