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傷口剛癒合勿拉扯減少疤痕擴大 3種治療方式可預防蟹足腫復發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心臟血管

夜間如廁下肢無力 老婦跌一跤險截肢

70歲的老婦人長年是糖尿病、洗腎患者,先前才剛開完冠狀動脈的手術,最近常半夜起床上廁所,卻總感覺下肢無力,日前一如往常準備在夜裡如廁,雙腳癱軟直接摔在廁所內,緊急送醫雖然救回一命,卻造成骨折,加上下肢無力是下肢動脈阻塞所致,被迫要截肢才能好轉,老婦如今感嘆「未來恐怕無法陪著老伴一同散步了」,不過分別接受氣球擴張及周邊血管塗藥支架治療才免除截肢的風險。

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部長陳偉華說,台灣約有20到30萬名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多數卻不自知,總要等到病入膏肓,下肢無力、跌倒骨折才會得知自己有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如同這名70歲的老婦人一般,若沒有新型的治療方式,恐被迫走讓截肢之路。

陳偉華說,罹患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多數都是3高患者,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罹患下肢動脈阻塞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數、高血壓及高血脂罹患風險為1到2倍、抽菸會使風險增加3倍;若是以患者總人數來分析,國內糖尿病患者中有40%的患者,同時有下肢動脈阻塞、洗腎患者有超過60%有此問題。

陳偉華說,由於洗腎患者罹患風險極高,醫院每年皆會協助檢驗1次是否有罹患下肢動脈硬化,不過,檢查頻率仍不及病發速度,建議民眾最好能提高自我察覺的能力。

下肢動脈硬化一開始不會有任何感覺,特別是原先就是糖尿病患者,對於感覺更是相對不敏感,若是屬於高危險群的患者,平時走路走100到200公尺,雙腳就會劇烈疼痛即是警訊,嚴重者連躺著下肢都會感到疼痛、麻木,這時可以查看下肢溫度相對於體溫較低?膚色較蒼白?麻痛症狀是否每晚都發生?若是就得提高警覺,恐是下肢動脈硬化作祟。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說,下肢動脈阻塞是因為粥狀動脈硬化造成,因下肢動脈阻塞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患者常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的症狀,尤其是走路時會出現腿部疼痛,進而導致間歇性跛行症狀,走沒幾步路覺得腿部不適,休息後疼痛會緩解,故容易遭到忽略;不過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

陳沂名說,下肢動脈阻塞好發於50歲到60以上歲的老年人,屬於一種老化現象,另外若為糖尿病患者,也會誘發下肢動脈阻塞的發生;若加上有高血壓、高血脂皆未控制得宜,或是有吸菸、肥胖、腎臟病及運動不足等危險因子,恐使病情雪上加霜。

陳偉華說,下肢動脈硬化的症狀一定是雙腳同時發生,單腳連續發生可能是神經病變所致,如腰椎壓迫等。最佳的建議是立即就醫,三高患者平時得定時運動,每天至少要走路1小時以上,才能促進血管增生,降低動脈血管硬化的機會,就醫後,必須準時服藥也得每天走路運動,防止動脈血管更加硬化。

●學會這幾招,自宅也能檢查下肢動脈硬化:

第一招:休息腳麻、腳痛時,手握雙腳查看下肢溫度是否比體溫低?

第二招:下肢麻痛症狀,是否每晚都發生?

第三招:下肢麻痛症狀,是否雙腳同時都有?

第四招:下肢麻痛症狀發生後,下肢膚色是否蒼白?

第五招:手摸第一、二根腳趾間的指縫,是否摸不出脈動?

資料來源/安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部長陳偉華 製表/記者陳雨鑫 聯合報

動脈阻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