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擁有「內衣皇后」封號的美艷女星李芳雯,出道30多年,始終維持D奶火辣身材,纖腰美臀的凍齡S曲線,令人稱羨,但近日她卻驚曝去年「腹部長了12顆息肉」,坦言當下驚呆,立刻決定切除,沒想到隔了1年,近日又「長了6顆(息肉)」,她驚恐道:「我不菸不酒耶,吃得簡單清淡,為什麼!」。
李芳雯去年做了健檢,拿到報告後,「我嚇死了!做腸胃鏡,竟然發現大腸長了12顆息肉」,內心想著平日吃食清淡,內臟類、燒烤、油炸都不碰,也不吃辣,想著有些朋友大魚大肉、菸酒不忌都沒事,自己竟然會長「息肉」,大叫:「我超不平衡的!」
而關於病因,她說,連醫生也納悶,最後只能判斷或許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爸爸是肝囊癌過世,媽媽糖尿病,都在睡夢中安詳走的,但也無從查起,所以我也無解」,最近3個月來,她又一直感覺左下腹部悶痛,經肝膽胃腸科詳細檢查後,腹部超音波正常,卻又發現新長出6顆息肉,她再度切除,目前還在做進一步檢查。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製表/鄭涵文
大腸息肉超過1公分 醫建議最好切除
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進勛曾受訪表示,大腸癌經常是由瘜肉經過一連串的基因變化,而演變成癌症。有的瘜肉為惡性瘜肉;有的則是良性瘜肉,但其也可能轉為惡性。所以不管是良性或惡性,都建議一旦發現,最好切除,以杜絕後患。
瘜肉顧名思義,就是腸道裡多出來或非正常的組織。通常可分成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和發炎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又可分成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管絨毛狀腺瘤等3種型態。
一般以管狀腺瘤最常見,四到五成的腺瘤性瘜肉多屬此類,其外觀為帶有柄莖。其次為管絨毛狀腺瘤即混合型,約占四成;絨毛狀腺瘤則外觀無柄莖,呈扁平狀,它最少見,約占一到二成。
這3種腺瘤性瘜肉,若超過1公分者,約有三分之一可能演變成大腸癌。這是因為能長到1公分的瘜肉,通常是放很久未處理,細胞容易增生失控,由良性變為惡性。
另外,還有良性的增生性瘜肉和少見的發炎性瘜肉。前者為腸道腺體受到發炎刺激,而增生長出瘜肉;後者則為腸壁潰爛後形成瘜肉,最好也要切除治療。
圖/截自台灣癌症基金會「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網站
哪些人是大腸息肉高危險群?權威醫教如何預防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網站,容易長出大腸息肉的族群可大致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為一般危險群,包含無任何症狀民眾,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者或久坐不動、嗜菸酒者;第二大類為中等危險群,包含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瘜肉者,一等親有2人以上有癌症者,曾有瘜肉、大腸腺瘤或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第三大類為高度危險群,包含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或發炎性腸疾病有十年以上病史者。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曾受訪表示,通常大腸癌發生年齡約在50歲以上,而大腸瘜肉變為腺瘤再轉為癌病變,通常要10到15年時間,提醒民眾35歲開始就有可能產生大腸瘜肉,有家族史的人要提早做糞便潛血,如果發現問題應進一步做大腸鏡。
賴基銘建議,預防大腸瘜肉應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多吃蔬果、適量補充優酪乳等,並減少高油重鹹烹煮習慣、少吃紅肉、多運動,50歲以下民眾應主動糞便潛血篩檢。
如何預防大腸息肉⚫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可增進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
⚫設法改善便秘,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早上醒來排便最佳。
⚫禁酒、戒煙及不吃檳榔。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睡眠要充足。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增強免疫力。
⚫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
⚫定期做大便潛血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有腸胃悶痛不適或排便習慣改變等情況,應儘速就醫。
【看更多大腸息肉】
根據Heho報導,賴基銘強調,大腸癌的復發率極高,而息肉切除後也會再生,有類似體質的人平均每年都會生成1到2顆瘜肉,所以檢查發現息肉切除後,最好2、3年內要再追蹤檢查,如果是發現已生成為腺瘤,就最好每隔一年就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