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什麼是低GI飲食?營養師教你外食「GI搭配法」,食物加「1味」可降GI值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食物過敏 疑與腸道菌叢有關

過敏,在人類歷史上早已由來已久,從東方黃帝神農著作,到西方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的希臘年代都曾提到,直自2005年,世界過敏組織(WAO)才將過敏性疾病視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以美國為例,推估過敏人口約3.5至5%,小兒又比成人多,估計有8%。看似少數,但實因過敏議題一直未受重視,引起過敏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不受重視的是食物過敏。

1980年代早期,當時民眾不瞭解此議題,甚至大部分醫師對食物過敏持懷疑態度。近幾年來「食物過敏」現象愈趨明確,研究顯示,35年前真正有食物過敏者約1%,而35年後已達3.5至5%。嚴重食物過敏已成為美國急診室過敏性休克主要原因。過去常認為嬰幼兒時期的食物過敏長大就會好,但愈來愈多延續至成人階段。

距今僅30年,食物過敏人口及嚴重程度明顯提升,顯示環境變遷確實改變人類疾病型態,如同大腸癌、糖尿病等。

食物過敏的關鍵可能在於腸道微生物菌叢。過敏是身體阻隔措施有滲漏,腸道是阻隔外來物質進入人體的最大入口,腸道中本來充滿了各種抗原,如微生物菌叢。

這些菌叢的菌相變化與免疫系統有極大關聯,可以影響甚至幫助調節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健全較不易產生過敏反應,易有食物過敏者,就更需顧好腸道微生物的生長。

但與現代人共生的菌叢已產生極大變化。以抗生素為例,據統計,全世界80%抗生素使用於農業、畜牧業,過度使用僅為了讓動物長肉更快,卻因此讓人類腸道菌相失衡。其他諸如剖腹產、配方奶食用、高油高糖低纖、嗜吃加工食品等,都大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態。

再者,一旦過度控制室內溫度、濕度、光線等環境因子,長期下來,不僅限制免疫系統的發展,也限制了微生物多樣化的可能性,甚至共生菌叢被改變後,想要再恢復的能力或時間也會受到影響。

出生以後到3歲是免疫塑型期,也是腸道微生物拓植重要時期。此段時期建立的腸道微生物的結構,終其一生都已大抵確定,因此無須刻意營造無菌的環境,讓其嬰幼兒自然生長,才能建立較健全的免疫機制。

雖目前對過敏仍未有百分百的檢測方法,但「食物過敏原檢測」仍具參考價值,可瞭解自身是否有過多的過敏原;另一方面,針對重度過敏反應的食物採避開或輪替食用,同時補充益生菌、多攝取高纖食物,維持腸道微生物菌叢多樣性,才能避免過敏、發炎、滲漏的惡性循環,始能讓免疫機制重回正常運作軌道。

過敏原 微生物 益生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