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少數不需使用農藥的蔬菜!天氣漸熱食欲差,2種涼拌菜吃了不發胖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濫用瀉藥 便祕未治反上癮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聯合報╱陳佶男/振興醫院藥師】

馬女士(化名)長久以來堅持每日「清腸」,可促進體內排毒,強迫自己每天排便,如果有一天沒有如廁,就開始不安,想像宿便已蓄積體內,且不斷產生毒素,可能會不舒服,甚至會生病。

每次門診時,馬女士一定要求醫師開立助瀉劑,但她覺得效果愈來愈不如預期,劑量漸漸從1顆增加到3顆,有時還到社區藥局買藥,自行提高劑量,才能順利排便。

坊間常說「清腸排毒」,但就醫學角度,其根據薄弱。以肝臟機能正常的人為例,下腸道不會將「毒素」再度吸收,而是將消化後的內容物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下腸道有兩個主要生理性功能:一是把上腸道處理過的食糜,將身體必須的水分及電解質再回收,另一個功能是儲存大便,當體積足夠大時,引起排便反射。

醫學上對於正常的排便次數,從一天2至3次,或一周3次,都是可接受的頻率。

正常排便頻率下,不建議使用瀉劑刺激下腸道蠕動,除非執行必要的醫療處治,如檢查、手術及緩解痔瘡症狀等。不當使用瀉劑,會嚴重干擾下腸道的蠕動規律性,反而造成下一次排便困難,若反覆增加瀉劑劑量,反而形成惡性循環,產生更嚴重的便祕。

以馬女士使用的瀉劑為例,這類藥品主要作用在大腸(含結腸及直腸)的感覺神經末梢,刺激全腸道強力蠕動,促進排便反射。

在強力刺激下,從升結腸到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內的內容物,都會被迫清乾淨。當下次認為該如廁時,由於「末段」大腸道中內容物已被排空,所以不會引發排便反應。

倘若一再服用助瀉藥品,將會迫使「前段」大腸道的內容物完全被排出,則「末段」大腸道就沒有足夠量的內容物來引起生理性的排便反射,反覆循環就產生「助瀉劑依賴性」。

便祕與生活作息、纖維質攝取、喝水量多寡等因素有密切關聯,藥品僅能協助改善症狀,但長期依賴藥品,只會形成惡性循環,並無法根治便祕,唯有正確觀念才能脫離便祕之苦。

【2014/07/28 聯合報】

排便 排毒 清腸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