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肝病在台灣幾乎可和國病畫上等號,B型肝炎的盛行率12%,約有275萬人罹病。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是常人的200倍,因此定期追蹤、檢查、控制肝炎病毒至關重要。
抽血看指數 判斷是否服藥
台灣的研究團隊今年六月底在《消化學雜誌》上發表一篇研究證實,慢性B型肝炎患者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減少3倍肝癌發生風險。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說,要判定病人是否要服用抗病毒藥物,主要還是看抽血結果。抽完血後方能判斷肝指數,如果超過正常值五倍就是偏高,或者是E抗原驗出陽性(病毒活躍),就有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需要。
肝指數達標 硬化風險很高
朱光恩建議,如果達到標準,肝硬化的風險很高,也比較容易「長東西」。最好還是服藥控制,以避免肝硬化,或是延緩病患進入肝硬化的過程。目前健保給付的抗病毒藥物共有五種,分別是干安能、干適能、貝樂克、喜必福和惠立妥。
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表示,另一種治療方法是打干擾素,亦是達到標準即給付。不過干擾素用來治療C型肝炎較常見,效果也較好。雖然使用干擾素有讓病毒消失的機會,不過機率不高,且每個人病情不同,還是要經醫師判斷。
服藥若中斷 病毒急速飆升
一旦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通常需要至少一年半至三年的療程。朱光恩說,這類抗病毒藥物一顆要200至300元,若是自付負擔頗重。不過病患的病情若符合健保給付的標準,就可以提出專案申請,一天一顆藥,約可給付三年。
吳俊穎解釋,抗病毒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是「肝指數超出正常值兩倍連續三個月、病毒量大於兩千者」。且進入服用的療程後不能中斷,一停藥病毒量可能在短時間內飆升,而成為高風險族群。
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口服的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不強烈,有的人完全沒事,但也有一些人會有像感冒一樣的副作用如流鼻水、痠痛、拉肚子、惡心、反胃等。
三個月到半年 追蹤E抗原
有在服藥者,每三個月到半年一定要回醫院抽血追蹤,主要是測E抗原。朱光恩說,E抗原等於病毒的活躍程度,陽性就代表病毒的活躍性強,會導致肝臟發炎,感染其他人的機率也比較高。吃藥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E抗原能從陽性轉為陰性,降低活躍程度及傳染機會。
但如果過了健保給付期限後,檢驗E抗原還是呈陽性的話,他還是會建議病患繼續吃藥,只不過一個月可能要負擔的藥費約3000元,並不輕鬆。大概會有一至二成的人需要如此。
積極治療 降低肝癌發生率
此外,吳俊穎也呼籲健保署稍微放寬抗毒藥物的給付標準,因為積極治療B型肝炎確實能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率,尤其在肝硬化之前就開始,效果更好。一旦罹患肝癌需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若能放寬給付標準,可幫助約十多萬人降低離癌的機率。
吳俊穎也提醒,較年輕的B肝病患不要仗著自己年輕、沒有症狀就忽略,尤其肝功能指數高或病毒量高但還未肝硬化者,更是高危險族群。朱光恩建議每半年一定要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和抽血追蹤,肝癌早期都是毫無症狀的,需要靠這類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