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硝胺」剋星,用它包烤肉吃解膩又健康!一狀況避免選購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出血性大腸桿菌 最要命

【聯合報╱蕭樑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

前陣子歐洲傳出疑似西班牙黃瓜汙染致死事件,經過調查,德國官方確認禍首是自己生產的豆芽。在今日的地球村世界裡,食品汙染不只影響國民健康,還可能引發外交危機,隨著國際往來頻繁,台灣也不能自絕其外。

新聞報導事件元凶是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大腸桿菌非常普遍,是人類及動物腸道中最主要及數量最多的細菌,主要寄生於大腸,每個人每天平均從糞便排出10的11次方至13次方(千億到十兆個)個大腸桿菌,而它能合成維生素B、K,對人體有益。

為什麼這次大腸桿菌造成這麼大傷害?主要是跟它接收毒素基因有關。大腸桿菌主要抗原有三種,分別為O抗原、H抗原及K抗原,流行病學調查發現,O抗原與致病性最為相關。

此次歐洲食品汙染事件的主角,是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也是致病力最強、症狀最嚴重的一種。研究顯示,它屬於O抗原104型、H抗原4型,簡稱為O104:H4型的EHEC,臨床症狀跟之前汙染生牛肉的O157:H7型相似。

EHEC有些種類稱STEC,因產生與痢疾桿菌志賀氏毒素類似的細胞毒素(Shiga-like toxin),使血小板發生血管內凝血現象,嚴重可導致感染者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出現溶血性貧血、血小板低下與急性腎衰竭,若未妥善救治,可能致死。

此外,EHEC具有特異的纖毛(fimbria)可附著於腸粘膜。此次爆發疫情的O104:H4型即屬於STEC,雖過去文獻顯示鮮少致病,但此次致病菌株為舊型突變株,產生毒素更強,黏附腸道能力更好,因此造成疫情。

如何預防EHEC危害?此菌在75℃加熱1分鐘,即可被殺死,所以應盡可能避免生食。無論生吃或熟食,食用或烹調前都要先行用清水洗淨,即使削皮再食用,也不可省略此步驟。

夏天高溫,細菌生長速度加快,若食材上殘留菌量超過一定數量,像志賀氏痢疾桿菌或EHEC,即使煮過,還是可能有毒素殘留,造成腸道症狀。另外,飲用水儲放與處理食物要注意衛生,食物應盡早食畢或儲存於適當環境中(如冷藏),以免受到EHEC汙染或大量繁殖。

與食物化學汙染源相比,要確認微生物汙染源,難度更高更複雜,德國從爆發疫情,逾半個月才確認來源。相關調查需要各單位協助,也應建置國家級的致病微生物資料庫,使臨床醫療資訊及基礎成果同步交流,在最短時間內偵測病原體流向,阻遏傳播,也讓不幸感染的病患得到妥善治療。

致病性大腸桿菌:

1.腸毒性大腸桿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為旅行者腹瀉的主要病原

2.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與孩童腹瀉有關

3.腸侵入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會引起類似痢疾的症狀

4.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會造成出血性腸炎及溶血性尿毒症

5.附著性大腸桿菌(Enteroadherent E. coli,EAEC),在北非及墨西哥為旅行者腹瀉的主要病原

大腸桿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