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慢性膽囊炎多見肝鬱氣滯、肝膽濕熱證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膽囊炎患者常見在餐後或半夜發病,出現右上腹持續性疼痛。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表示,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一般認為與飲食不節、吃過多油膩有關,多見於35~55歲的中年人。

中醫師林展弘表示,急性膽囊炎主要常見成因有:膽囊管梗阻,九成由膽結石所致;或細菌感染;以及胰液返流、膽汁成份改變等因素。慢性膽囊炎是膽囊的慢性遷延性炎症,可能與膽石病同時存在,也可能因膽汁鬱積而致。不少患者在進油膩晚餐後半夜發病,因高脂飲食可能使膽囊加強收縮,使膽汁通過膽道流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如果體型肥胖,或代謝差、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膽結石等,膽汁就易滯留在膽囊裡,膽汁中的水分逐漸被吸收,使膽鹽濃度增高,而膽鹽會刺激膽囊黏膜發炎。一開始還是無菌的,隨著細菌乘機侵入,便由無菌性膽囊炎開始轉變為感染性膽囊炎。

林醫師表示,急性膽囊炎發作主要表現為劇烈疼痛或全腹痛。開始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能向右肩背放射;常伴發熱、噁心嘔吐。慢性膽囊炎可見出現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接似;膽囊區可能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

膽囊炎慢性發作階段應配合健脾補腎調養。中醫師林展弘表示,慢性膽囊炎多數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除了可見肝鬱氣滯;肝膽濕熱症候,也會影響到脾、腎,應適當配合健脾補腎調理。

林醫師表示,慢性膽囊炎中醫辨證用藥,針對「肝鬱氣滯」者,症狀可見易怒,脅痛或上腹痛、脘脹噯氣,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療宜採疏肝解鬱,活血化瘀,藥方可用柴胡疏肝湯加減。若屬於「肝膽濕熱」者,表現包括腹痛拒按,口苦、咽乾,噯腐,便結,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滑。治療宜清利肝膽濕熱,可用大柴胡湯合薏苡仁湯加減。

另外,還有「脾腎兩虛」者,表現可見隱隱持續腹痛,喜按喜熱,吃的少,便溏,心悸暈眩,虛煩少眠,月經不調,舌淡苔白,脈弦細。治療宜健脾補腎,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調理。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膽囊炎 膽結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